同海湾战争一样,尽管西方大张旗鼓
地宣传天的科索沃战争所取得的辉煌
战绩,但仍然有一个重大问题没有解决,
那就是推翻米洛舍维奇这位西方的“眼中
钉”、欧洲的“萨达摩”。
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郊外。在一片
豪华别墅区的尽头,有一座被称为“白
宫”的住宅。宽敞的起居室摆放着白色沙
发,大理石墙面泛着淡淡的绿色,卧室全
部在楼上,芳草如茵的花园里种着玫瑰和
松树。
住宅的主人正是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
奇。年月日,在他的一处住所
被北约的枚导弹攻击后,米洛舍维奇就
搬到这里,与夫人米里亚娜和女儿一起生
活。
他们经常在花园漫步、闲谈,偶尔也
离开“白宫”,出去游玩。
一切似乎都很平静。
然而,平静的表象掩盖不住米洛舍维奇内心的忧虑,他何尝
不知道,一场声势浩大的倒“米”运动正在悄悄地酝酿之中。
西方的尴尬
科索沃战争后,南联盟国内反米呼声日高,游行示威此起彼
伏,以德拉什科维奇为首的塞尔维亚复兴运动党、由个反对派
组成的“变革联盟”以及塞尔维亚东正教联盟,都正式要求米洛
舍维奇下台。南媒体进行的民意测验显示,米氏政权的基础被大
大地削弱了。
趁此机会,美国政府下令对米洛舍维奇采取行动,将其赶下
台或将其从肉体上消灭。这些行动包括:通过中央情报局等密谋
行动,由南军方发动政变;利用反对派,将米宣布为罪犯并悬赏
万美元予以捉拿;冻结米氏在国外的资产;把对南财政援助
与米下台挂钩;不断进行宣传战等。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削弱米洛舍维奇的权力,他既没有主动
辞职,也没有被推翻。
他仍然控制着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控制着电视台和报纸
等舆论工具,掌握着南联盟的经济命脉和财政大权,拥有一批民
族主义意识极强的追随者,可左右南联盟政局。
他仍然可以站在被北约导弹炸毁的桥前慷慨致词:“我们不
但英勇地保卫了祖国,也取得联合国对我们的主权与领土完整的
保证。”“和平再次降临,让我们重建家园。从哪里开始?就从
我脚下这座桥开始!”可以说,从战火中熬出来的米洛舍维奇比
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不顺从西方的意志,他发誓要领导支离破碎的
南联盟走向新的世纪。
米洛舍维奇仍然是巴尔干地区的关键性政治人物。南联盟国
内的反对派以四分五裂著称,缺少统一领导和武装力量,根本没
有推翻米氏的能力。相反,米洛舍维奇则是应付危机的能手,善
于分化瓦解敌对势力。反对党关于米洛舍维奇将在年前下
台的所谓“预言”早已被米洛舍维奇打得粉碎,而且老百姓对反
对派几乎每天都在组织的反政府示威游行逐渐感到厌倦和失望。
年月,负责对外事务的欧盟委员彭定康在巴尔干地
区访问了天,回去之后便大谈“米洛舍维奇对整个地区的邪恶
影响”。克林顿总统无可奈何地承认:“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局
面。”
确实,射了那么多导弹,花了那么多军费,小小一个前共产
党人的米洛舍维奇就是打不倒,北约这些大国还有何脸见人?
西方外交官和政客在痛骂他是“希特勒第二”的同时,却又
不得不佩服米洛舍维奇的精明才干,称其为“巴尔干之狐”。
办法总是有的。硬的不行来软的,软的不行还可以用钱来分
化。总之,舍得千万金,还怕把你米洛舍维奇拉不下来?以美国
中央情报局为首的西方国家挑拨颠覆其他国家,是人所熟知的,
更何况面对这眼中钉的米洛舍维奇。
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政府突然发出了它们将改变对南斯拉夫立
场的信号。华盛顿提出,如果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去职,它
们之间的裂痕是可以弥合的;欧盟已经表示,只要贝尔格莱德政
府不从贸易中获取岁人,它同贝尔格莱德就可能恢复贸易关系。
科索沃战争结束一年后,西方国家着手重新制定它的巴尔干战
略。
克林顿政府最先放出空气,提出一个似乎没有理由拒绝的想
法,即如果米洛舍维奇离开南斯拉夫,将对他实行事实上的赦
免;欧盟紧接着宣布,它将提出一个允许同欧盟开展贸易的南斯
拉夫公司的“白名单”,而不再实行以前那种普遍的禁运。
对西方国家来说,赦免米洛舍维奇无论如何也不是一种令人
满意的战略。然而,为了将米洛舍维奇赶下台,还能有别的办法
吗?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变化中的地缘政治现实迫使美国必须尽快从巴尔干脱身。
在科索沃,北约军队被困在野心勃勃的科索沃解放军和越来越
愿意冒险的塞族人中间,成了强烈对峙的双方为实现各自的政
治目的而进行要挟的手段。
在地球的另一端,台湾海峡的军事对峙使美国人面临着一
种两难选择:在巴尔干和波斯湾的军事存在使得美国很难在台
湾海峡进行迅速的、决定性的干预。于是,美国的政策制定者
认
引渡海牙-民航教育读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