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马克思理论分析
内容摘要:
日本大地震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
3月11日日本北部发生的里氏9级大地震,不仅给日本国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鉴于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在目前世界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化格局下,此次大地震势必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和长期的影响。
影响程度
,短期内会加深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不确定性,但长期看影响不大。
虽然目前精确的灾后统计还没有公布,但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毁损和大量工厂停产,显然已对日本经济造成损伤。经济学家预计此次地震所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10万亿日元,导致日本今年的GDP增幅减少3个百分点,GDP受到的最大冲击将集中在4—6月份。短期内肯定会影响到日本与欧洲、美国、中国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旅游业等,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过程。
不过,由于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源在新兴国家和欧洲、美国等地,日本经济还是处于从通货紧缩向逐步复苏转变中,且整个日本东北地区占日本经济的比重约为8%,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
2010年,%,为20年来的最快增速。而与之前的3个月相比,%。而且,从以前的经验看,灾后大规模重建工作往往会抵消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给日本制造业和交通运输造成了严重影响,据称损失达到2000亿美元,%,但在强劲的重建需求推动下,日本经济却在半年内得以恢复。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机构预计,随着重建工作的加快,日本经济今年余下时间将强势反弹。
,增加不确定性因素。
为稳定震后金融市场及满足金融机构不断上升的资金需求,日本央行决定将通过同日操作向货币市场累计注入23万亿日元的额外流动性,创历史最高记录。这种大规模注资行为不仅会恶化日本当前的财政状况,长远看还会影响到日元汇率,进而影响它的全球替代品之一的人民币汇率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不仅如此,为满足地震救灾和受灾地区公共建设工程融资的需求,将使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承受更大的财政压力。但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还是国债依存度,目前日本都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差的国家,财政与债务已经岌岌可危,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用于规模重建。再加上地震灾区企业大量停产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全球又正处于脆弱的危机修复期,总需求低迷,同样饱受高债务、高失业率困扰的美国、欧洲经济体很难拿出
资金来支持日本。这样的话,在2011财政年度,日本政府在收入方面势必更加依赖新债券发行(而非税收),这将是连续第三年出现这种局面。
一旦日本政府发行巨额国债,日本财政状况将更加恶化,日本的信用等级可能进一步下降,中国此前曾大量买入的日本国债存在一定的风险。与此同时,由于未来日本可能调整投资策略,如通过大量抛售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债的方式来实现海外资本回流,用于支撑本国国债和本土灾后重建。日本海外资本流向的改变将使美国和欧洲债市出现新的动荡,全球可能步入一个高风险的债务动荡期。在外汇市场方面,由于市场预期日本将持续实施宽松货
马克思理论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