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pdf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王昌龄从军行古诗 】是由【北京】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王昌龄从军行古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王昌龄从军行古诗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
首中的一首。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
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一起来看看王昌
龄从军行古诗内容,欢迎读者参考!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指青海湖。
: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磨破。
: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
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
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
回还。
鉴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
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
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
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
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
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
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
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
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
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
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
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
现青海与玉门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
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
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
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
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
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
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
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
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
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
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
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
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
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
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
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
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
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
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
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
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
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北京
  • 文件大小107 KB
  • 时间202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