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 .doc《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论语》心得。
--于丹如是说。
作为流传了千年的文化典籍,《论语》承载着先哲孔子的思想精华,它在历史的积淀中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颂。短短的半个学期,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论语选读》一书,自然是蜻蜓点水,不能完全领会《论语》其中的奥妙的,但也一知半解,有所体会。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孝悌谨信爱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我们所应遵守的仁道。但是孔子提倡的仁爱是有等级的。[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认为应按照亲疏远近给予仁爱,这与墨子的兼爱是大相径庭的。前者更贴合我们的生活,后者更接近理想的社会,心得体会《《论语》心得》(..)。
关于为人处世,儒家提倡中庸之道,即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切勿过犹不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要注意保持一点距离,给对方留一点空间。[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做到中庸,方能和谐。但中庸不是没性格,君子亦有所恶,乡愿亦为德之贼。要做到中庸也需把握一个原则,一个适当的度。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周游列国,本想推行自己的思想,改变政治衰败的局面,使天下清明,百姓安乐,但却一次次失败。面对楚狂接舆的感叹,长沮桀溺的讥讽,丈人的讥讽,面对世俗的质疑和批判,孔子只能怃然叹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怀,这是怎样的从容和坚定。实践大义,即使知其不可而仍然去做,虽然结果不如人意,但这其中的艰辛历程却弥足珍贵。
在读《论语》的过程中,我还感觉到孔子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也可以很感性,颜渊死后,他痛哭,连连喊道天丧予,从中可以见出他对颜渊的喜爱非常深切。孔子也很爱开玩笑,[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可见生活中的孔子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相反,他平易近人,于庄重中透出安详与温和。
《论语》涉及了学习修身、处事待人、治国齐家等多个方面,我的体会也只是讲了一点皮毛而已。语文老师说,《论语》这部书,即使你现在只读了半本,但这半本对你以后的人生将会非常有益,夸张一点讲,这里面的某一句都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论语》是永远的儒学经典,是智者的叮咛,是一眼温暖的活水泉,在朴素中闪现智慧的灵感,于简单中透射人性的光辉。
(中国大学网) 《论语》心得2 第2篇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预览〗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其中
《论语》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