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精品)炽热的情感 博大的胸怀.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炽热的情感博大的胸怀
——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尊称其为“诗圣”。他的一生写诗1400多首。他35岁以前博览群书与游历名山大川。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颠沛流离,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来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下层,深切体会到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与内心感受,所以他的诗多描写社会的动荡、人民的疾苦、上层统治的腐败与黑暗,所以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无论做官还是为民,始终忧国忧民,有着高尚的人格。杜甫的诗歌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古典诗歌体制,是新乐府诗体开创者。由于他的诗艺精湛,被人们尊奉为“诗圣”。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辗转到四川,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随遇而安”,诗酒自娱,而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未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秋,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袭破了他的茅屋,面对动乱的国家和自己破败的居所,他陷入痛苦的思索。但他不是怨天尤人,不是把愤懑仅仅局限在个人小家的兴衰之上,而是更多地想到同他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更为自己的国家忧虑,他长夜难眠,诗兴奔涌,很快写出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个“怒”字,拟人化的手法使得秋风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千辛万苦定居于此,不但乱贼同他过不去,就是秋风都有意同他作对,并且狂吼怒吠,使他无栖身之地!接着通过一个个动态的词组,组成了一幅幅画面,而巧妙地寓满腹情怀于平白直观的客观描写中激发读者的无限联想和想象,同时我们看到了一个衣衫褴褛而忧愁万端的老人的身影和屈辱的内心。紧接着描述了无法收回的“洒江郊”的茅草,而有限的那点点可以收回茅草却被“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抢跑了!而此时的诗人“唇焦口燥呼不得”,一时也就无可奈何了。为什么处境如此?“不为困穷宁有此”(杜甫《又呈吴郎》)他深知,自己若不是此番穷困,就不会有当下的窘境;百姓若不是因为贫穷,也不会使得天真无邪的孩童当面成
“盗贼”,这也是在为得出最后的结论做出铺垫。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把诗人愁云惨淡的心境烘托出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盼温暖的焦灼地企盼之情继而引出了全诗要表达的主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在此畅快淋漓地表现出来。
综观全诗,可以说,诗人在诗里表面上描写的是他自身的凄凉、屈辱与痛苦,而实际表现的恰是“天下寒士”的苦,是社会的苦,更是时代的苦!整篇诗句不假修饰,似胸臆中自然涌出。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描述自己贫苦窘迫的同时,更多的是表达诗人对广大民众的关切的情怀,和自己博大的胸襟。
(张瑞麟)
[注释]
杜甫草堂。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提到的茅屋。杜甫在这里先后居住了近四年。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五代前蜀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此后历代都有修葺扩建。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歌咏泰山之绝唱
——读杜甫《望岳》
这是现存“诗圣”杜甫所存诗中最早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年轻气盛充满“达则兼济天下”壮志情怀的诗人来到洛阳应进士,结果不第,于是他北游齐鲁大地河山。该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在杜甫前后写泰山的诗很多,而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雄阔至极。其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阔大的气势,非凡的意

(精品)炽热的情感 博大的胸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vip_132_cool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