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背后的故事艺术家解读吴山明】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背后的故事艺术家解读吴山明】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艺术家背后的故事
内核论—
解读
吴山明
艺术档案
吴山明,1941年生,浙江省浦江县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人物画专
业,并留校任教至今。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
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杭州美术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中国人物
画研究会会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国家邮票评审委员、文
化部文化艺术品鉴定委员。兼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工程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
学荣誉教授。曾任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院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院造型艺
术学部主任。
□钟琦 嗣索
“剥开层层果壳,我看到了最初的那个内核。”
吴山明说,要探究艺术这个果子,最终是要寻找到里面的内核。他说自己虽
然还没完全掌握这个核,但已确确实实看到了它的存在。
和吴山明老师谈话,你会发觉这是一件极为有意思的事。大多数时候都是吴
老师在说,我们在听,这倒不是因为他当惯了老师,一开口便停不下来;而是,
他仿佛生来就有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没等你开口就已猜到你心中所想。于是,
当他把你想知道的事娓娓道来时,那些如老照片般泛黄的往事忽然就有了各种颜
色,如同有了鲜活生命般血肉丰满了起来。
画乡墨缘
1941年,在浦江县一个叫前吴村的小村子里,吴山明出生了,从此他和笔墨
结下了不解之缘。出生在这里多少有点宿命的意味,因为这虽是个少有人知的小
村子,却曾隐逸过一位元代大儒——吴莱。村里自古崇尚耕读,吴山明一家更是
书香世家:和他同宗同族的就有大画家吴茀之,而吴山明的祖父也曾当过浦江县
的文官。
一片灵秀的山水,一群文人的后裔,于是难免就引出一些和书画有关的故事。
吴山明就在那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童年的记忆犹如一条清亮的小溪,蜿蜒流淌,
触动了他心里对艺术的最初的向往。当然那时候的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今后的路会
走向何方,但童年的点点滴滴却成为他心里一幅最单纯而生动的画。小时候的他
和吴茀之的侄孙吴战垒是最要好的伙伴,两人又都喜欢画画,于是闲置的晒谷场、
村里的断墙残壁都成了他们天然的画板。他们在那里画着各种各样喜欢的图案,
有亲眼所见的,有心中所想的,只要是喜欢的就毫不顾及地一气画上„„于是,
整个明晃晃的童年就在那个安静的小村子里,被画在了墙上,留在了地上。
吴山明和他的小伙伴因为涂涂画画而成了村里皆知的小画家。而他们的随意
乱涂慢慢变得得心应手,就算是那些复杂的人物也能画得栩栩如生。村里每年过
节的时候都有做香包的传统,香包上往往会印一些佛像来祈福消灾。而绘制这些
佛像的任务就落到了吴山明他们身上。每次画完画,村里人总会送他们一些礼物
表示感谢,有时候是几张毛边纸,有时候是几个香包,这对孩子们来说是莫大的
荣誉,因此每每有这样的任务吴山明都乐此不疲。
没有任何人的指导,凭着对画画的无比兴趣,他们从春画到冬,完全把画画
当作一种不可缺少的游戏。沉浸在其中,没有太多的目的,他们感受到的只有获
得的乐趣。此时,在吴山明的心中,仿佛有一颗正在萌发的种子,只要遇到了水
和阳光就能抽芽猛长。
接触大师
解放前,吴山明随父亲来到杭州,就住在柳浪闻莺附近的红门局。房子是潘
天寿转租的,而楼上就住着吴茀之一家。吴茀之当时在美院任教,经常出入他家
的就有潘天寿、诸乐三等人。当时几位大师接受了为美院收藏、鉴别古画的任务。
他们常常是在茶香墨韵中侃侃而谈,而年纪尚幼的吴山明则凑到一旁听。虽然不
一定懂他们所谈论的内容,但在这难得的机遇中,吴山明的视野开阔了,大师们
言谈间的举止风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搬到杭州以后,能让吴山明画画的地方没有以前多了。于是,家门前那条长
长的弄堂便成了他习惯作画的地方。常常是他剥下弄堂墙上的石灰,然后在地上
一路画过来,从弄堂走过的人都能欣赏到他的“杰作”。一次,吴茀之从美院下
班回来,看到一地的菩萨、奔马、鬼子的漫画头像,深觉有趣。一问之下才知道
是吴山明画的,便把他叫到跟前。吴茀之让他不要学别人画,让他凭自己的想法
再画一张。吴山明不敢怠慢,趴在书房整整一天,把学校去郊外野营的场景细细
画了下来。吴茀之看过之后直夸好,还说:“小孩子就是要画自己的东西才有意
思。”
从小就接触过很多大画家的吴山明对与黄宾虹老人的偶遇记忆犹新。初一时
学校少先队去宝石山搞活动,在山下,吴山明遇到一位正在画画的老人。老人穿
了身宽松的睡衣,头上戴着毛线帽,一边走还一边画着画。同学们一见有位老画
家,便把他们的小画家吴山明推到老人面前。老人见到他问:“你喜欢画画?”
吴山明点点头。“画画好啊„„画画好啊„„”老人感叹到。 这次巧遇让吴山明
记住了这位老画家,可直到考进美院附中以后他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国画大师黄
宾虹,可惜那时黄老已经去世。于是,为黄老画幅画就成了吴山明心中一个挥之
不去的念头,这也是他后来创作多幅以黄老为主题的作品的缘由。
和大师们的接触使得吴山明对绘画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他心中的那颗种
子在不知不觉中,朝着阳光的方向慢慢抽芽了。
艺术殿堂
1955年, 对吴山明来说是特别的一年,因为他跨越了重重障碍,终于考入
中国美院附中,开启了艺术殿堂的大门。
美院附中的考试相当严格,他记得报名的三、四百人中只录取二十名。吴山
明发现,报名的人中有许多人为这次考试已苦练多时。当时考试的内容为一张素
描、一张创作。吴山明从来没有画过素描,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下笔迅速毫不犹
豫,他心里已凉了大半,只觉得:这下完蛋了„„于是在勉强完成素描后,他又
画了那张曾被吴茀之称赞的《野营》,两张画一起交了上去。从画室出来,吴山
明原本已经十分灰心,但口试时老师一句“过两天来看结果”又让他不敢放弃这
一丝希望。忐忑不安地等到发榜那天,吴山明紧张地查找着自己的名字,结果真
的有他!原来正是《野营》那张画打动了阅卷老师,因为美院附中作为“未来画
家的摇篮”,特别看重学生的创作潜质,而吴山明这幅画背后的灵气帮他实现了
进入美院附中的梦想。
在附中的4年,吴山明不知画秃了多少笔,磨出了多少茧,当年凭感觉在墙
上乱涂一气的孩子成了技艺全面的画者。在附中的学习是艰苦的,但同学们学画
的热情却丝毫未减。星期天老师为了让同学们能好好休息特意把画室的门锁上,
但吴山明他们为了多练习,往往拨开窗上的插梢,从窗口爬进教室。然而一群少
年跳进教室后却赫然发现前一天的习作旁已有老师的批改,原来老师到的比他们
更早。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吴山明如海绵吸水般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稚嫩的
幼苗在吸取养分后渐渐长成一棵秀丽挺拔的树。
附中二年级的时候,吴山明和同学傅伯星创作的民间故事连环画在天津《连
环画报》上发表了,初次的成功让他们雀跃不已。报社给了他们70多元的稿费,
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数目。吴山明还记得当他到银行取钱时,一旁的工作人员都
以诧异的眼神看着这个和银行柜台差不多高的孩子。也许正是这次连环画的成
功,促成了吴山明对人物画的选择。
成熟反思
附中毕业后吴山明以其优秀的成绩直升美院国画系。虽然正赶上文革的闹
剧,学习环境大不如前,但吴山明仍然坚持每天的练习。当时美院组织下乡搞“三
同”(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农村的劳动生活里,吴山明汲取了
创作的养料。他和农民们一起“双抢”,一起到公社开会,一起收蚕茧去卖„„
就在那个时候他创作了题材新颖的《飞雪迎春》,这幅作品在当时的权威杂志《美
术》上发表,为他赢得了最早的声誉。而以连环画作为大学生毕业创作的,吴山
明也是第一人。他和同学创作的《卢镇豪家史》把连环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毕业作品展上,作品受到了陈毅元帅的称赞。多年不懈
的耕耘,终于使吴山明的艺术之树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他面对这些累累硕果似
乎并没有满足。
美院的学习为吴山明打下了深厚的水墨基础,毕业后他又尝试了磨漆画的技
法,用色强烈而浓郁。扎实的基础和不断丰富的绘画技巧让他开始了对绘画本质
的探索。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吴山明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但似乎仍缺少一个窥得绘
画真谛的契机。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吴山明入甘南藏区时找到了这个等待
已久的契机。
藏区未开垦的原始大地给了吴山明巨大的冲击,扑面而来的都是未经雕饰的
粗犷朴拙之气。这和他之前在云南等地的写生完全不同。用中国画的水墨来表现
南方的秀美似乎毫不费力,吴山明也画得从容应手。可一旦到了北方,踏上这片
土地的时候,他觉得手中的笔似乎不那么顺畅了。当然,如果他用尽色彩和技法
去描绘,也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但能不能只用水墨来表现这种浓烈的原始本质
呢?吴山明思索着„„在藏区画画往往要用“争分夺秒”来形容。 藏民的游牧生
活使得他们下马没多久又要匆匆走了。而且藏区风沙大,气候干燥,很多时候还
没画几笔墨就干了。在这种情况下,吴山明没时间研磨,只得把砚台用水泡一下,
然后迅速地完成他的速写。很偶然的一次,吴山明拿出几天没用的砚台,用水泡
开后他突然发现了淡宿墨中以前很少注意到的清亮,可不可以用它来画呢?他隐
隐感到这将是一个新的开端。
回到杭州后,吴山明一连把自己关在屋子里40多天,不停地尝试用新方法来
作画,画废的稿纸堆满了墙角。他摈弃了原本已经成熟的技法,用宿墨和湿笔来
表现高原苍茫挺拔的气魄。刚开始他的画被夫人称为“脏兮兮的”,因为宿墨的
特点就是脏、黑、板、结,最容易把中国画的缺点表现出来。但宿墨除了浓重之
外还可以透、润、亮,吴山明在传统宿墨的基础上研究出淡宿墨的技法,这是他
对中国画的一大贡献,也使他的画风为之一变。人们评价吴山明的画“体正、气
长、格清”,不断的追寻探索终于使他的画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深度。
朋友看了吴山明的画以后深感震动,于是问他是不是已经看到了什么。吴山
明说,对艺术的追求就像剥一个果子,剥开层层果肉之后才能看到最初的那个内
核。要探究艺术这个特殊的果子,最终是要寻找到里面的果核。他说自己虽然还
没完全地掌握这个核,但已确确实实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背后的故事艺术家解读吴山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