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
Haemophilus Parasuis
Glasser’s 病
常见于5~8周龄;发病率可达40%,严重时病死率可达50% 。
临床症状: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等
剖解变化:浆液性-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
多发性关节炎。
特点
病原学
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菌落形态:小而透明,在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
形态:多形态,球状,丝状。通常可见荚膜。
生长特性:
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
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或其它卟啉类物质)
血液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葡萄球菌菌台
血清型:15种(扩散试验)
血清型5、4和13最为常见
日本、德国、美国、加拿大
型特异性抗原:
多糖(可能是荚膜或脂多糖(LPS))
对热稳定
很多分离菌的血清型不可定
一些分离菌不表达足够多的型特异性抗原
很可能还存在另外一些血清型。
血清型毒力致病性
3、6、7、8、9、11 无不能引起临床症状
2、4、15 中等多发性浆膜炎,但不引起死亡
1、5、10、12、13、14 高 4天内引起死亡或发病
血清型和毒力
发病机理
猪副嗜血杆菌的有毒菌株
鼻内接种
CDCD猪
接种后12h
从鼻窦和气管内分离出本菌;在扁桃体内?
接种后30h
血液培养物中可分离出该菌;
接种后36~108h
全身各组织中可分离出该菌。
化脓性鼻炎、病灶处纤毛丢失以及鼻粘膜和气管粘膜的细胞急性膨胀
粘膜损伤,增加细菌入侵机会。
菌血症十分明显,肝、肾和脑膜上的瘀斑和瘀点构成了败血症损伤;血浆中可检测到高水平的内毒素,许多器官出现纤维蛋白血栓。
多种浆膜表面复制产生了典型的纤维蛋白化脓性多浆膜炎、多关节炎和脑膜炎。
易感动物:
只感染猪,30-50日龄最易感
2. 传播途径:
不同畜群混养,在猪群中引入新种猪;
健康猪可带菌
3. 发病率、死亡率高、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
流行病学
潜伏期:几天。
发热,食欲不振,厌食消瘦,被毛粗乱,反应迟钝。
咳嗽、呼吸困难,疼痛(由尖叫推断)。
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
可视粘膜发绀,侧卧,随之可能死亡。
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应用抗菌素治疗感染母猪,效果不明显。
临床症状
腹膜、心包膜和胸膜:
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
波及脑膜和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
急性败血病:
少发,呈现发绀、皮下和肺水肿,乃致死亡。
无典型的浆膜炎
筋膜炎、肌炎、化脓性鼻炎。
病理变化
副猪嗜血杆菌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