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教发2007]97号文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重庆市南岸区2007年科研规划课题
优势互补促进城乡孩子共同发展研究
结题报告
重庆市南岸区窍角沱小学校
课题负责人:陈华剑
课题主研人员:蒲小霞、高雪莲、王青
袁军、申敏、朱燕
随着南岸区科研规划课题“优势互补促进城乡孩子共同发展研究”在我校经过前期的立项、准备、研究和后期阶段经验的总结,三年来,我校全体实验教师紧紧围绕“优势互补促进城乡孩子共同发展策略研究”课题方案展开了研究与实验,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城乡学生各自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城乡学生的共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了城乡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健康地发展,建构互相欣赏的氛围让农村学生尽快的融入到窍角沱小学这个大集体中,探索城乡孩子差异,促进交流,优势互补促进他们共同发展的实施策略,构建和谐校园。在前中期的研究工作中,经我校课题研究组全体成员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些许成绩。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我区国民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健康发展的状态。在经济的带动下,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断的涌入,大量的民工租住在弹子石片区,2004年9月紧靠主城区的我校就担负起这些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的重任。勿庸置疑,外来打工者总是会受到种种限制,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很难融入当地的教育、学习生活,我们成立本课题小组,是立足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重视城乡孩子差别,并尽一切可能协调好城乡孩子的差异,以促进孩子们共同发展。本课题提出有以下社会及时代背景:
(一)保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温家宝总理也曾强调,“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现教育公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平等。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个中原因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正因为如此,公平教育的提出是保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的最基本的武器。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的执政理念,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的伟大战略部署。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什么是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因此,和谐发展观是学校工作的基础,是一项专业化的管理事业,应该和教学、科研一样,共同围绕学生这个“根本”,合作、协调,共同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向城市化转型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城乡差别对改革的影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组成部分,更是未来的建设者与改革者,故在研究城乡差别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对城乡孩子差异的探究意义尤显重要。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赏识教育是山东威海的周弘老师独创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好理念。赏识教育在窍角沱小学的推广,我们发现更有益于保护孩子成长的天赋,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是让城乡孩子共同成长最好的思想和方法。
·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我们在研究中不难发现,当一小组内有某一同学的优点得以发挥时,很容易就能带动这个小组的其他同学共同拥有这个优点。
三、课题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城里孩子与乡下孩子,在生活能力、自主性、自我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教育状况等方面,都有着对方所不知晓的常识和本领,他们彼此相互吸引,渴望走进对方的生活天地。“让孩子影响孩子,保持积极的生活状态”在学校这一平台上,城乡孩子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生活,消除城乡隔阂,缩小城乡差距。
加强城乡学生交流合作,在“平等、谦虚、互学、互助”的理念指导下促进城乡学生在生活能力、自主性、自我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教育状况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学生养成独立生活、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为促进城
[南教发207]97号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