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
古希腊
古罗马
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
绝对君权时期
近代
一、社会发展背景
第七章外国现代城市建设史
二、城市发展基本概况
50、60年代前
50、60年代后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
,人口与工业集中向大城市
,城市化转向郊区化
,住宅紧张,交通困难,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以工业人口为主体
三、一次大战~二次大战前后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一战前:怎样有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秩序来满足当代城市的混乱和满足工业化所带来的问题,并在这一时期加强城市立法工作,寻求一种方法来满足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霍华德--田园城市马塔--带形城市
加涅——工业城市
一战后:建筑界的建筑建设对城市规划起了主导作用,主要是解决住房问题,城市化进程仍在进行,对城市建筑的数量和类型也有新的要求。如:格罗皮乌斯对居住问题作了很多研究
一战前的城市建设特征
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霍华德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未来城市
一战后的城市建设特征
►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恢复战争所带来的破坏
►沙里宁、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赖特
►功能主义————城市集中思想
“明日的城市”,“光明城”
“居民联合体”,也称,“居住单位”
►城市分散主义
《正在消亡的城市》1932年
“广亩城市”1935
(一)有机疏散
(1)沙里宁(Eliel Saarinen)
1918,形成观点(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
1934,《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The City—Its Growth,Its Decay,Its Future)
(2)观点
—城市是有机体,不能任其凝结为巨大块体
生老病死现象/进程,病理学观察
—有机秩序原则是大自然基本规律,也是建筑(规划)的基本原则
从自然界寻找“灵感”/依据:与机械理性思想之异?
—城市日常活动安排
功能性集中
集中点的有机疏散
—城市应为自己今后的成长预留空间
—交通网络是城市的血管
通过有机疏散,改变、调整城市结构、形态,使之避免大城市弊端。
外国城市建设史-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