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显微镜看中国”
北京奥运会已胜利闭幕。参加报道这次体育盛会的境内外记者超过2万人。这其中有一类记者,他们并不直接报道比赛,而将视线锁定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他们叫非注册记者,运用的是“大奥运”视角,而其中专程来华的外者,更是“拿着显微镜看中国”。
特殊身份特别“使命”
非注册记者不是未经注册的普通记者,而是奥运报道的持证记者。与注册记者不同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国际奥委会申请注册,因此不能直接进入场馆报道赛事。受理非注册记者报名申请、提供新闻服务的是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它与主新闻中心(MPC)和国际广播中心(IBC)同期运行。
截至开幕式当天,BIMC共受理境外非注册记者有效报名4252人,其中外者占到77%,报名人数排名前5位的是日本、英者证件的记者总计3654人,其中,境外记者超过
3000人,包括外者1069人以及港澳台记者810人。
非注册记者特别是其中的外者把视线锁定在北京和我国其他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专家称这种情况为“显微镜下的中者肩负特别“使命”,将为北京奥运会乃至中国带来“麻烦”。
新闻发布会现场,外者频频举手提问,焦点涉及空气质量、气象、交通、安保、食品安全、金融服务、奥运场馆建设、奥帆赛海域水质、礼仪小姐、志愿者、兴奋剂等等,“藏独”、“东突”恐怖势力等更是他们的兴奋点。
除了利用好新闻发布会和集体采访的机会外,这些外者还充分享受自己的“特权”,向中方人员提出个别采访申请。正式运行期间,BIMC共收到有效采访申请456件,分别来自33个国家的99个外国媒体以及港澳台的24家媒体,内容涉及中国计划生育、移民、民族关系、环境污染、艾滋病等许多敏感问题。
借助BIMC提供的外出采访的机会,这些外者饶有兴致地了解北京和感受中华文化。从奥运场馆到中华世纪坛,从全聚德到中医博物馆,从什刹海到三里屯,从空气质量监测中心到气象观测站,从故宫到长城,从国家大剧院到央视新址大楼,从北京到天津、山东、山西、湖南和河南,他们听京戏看杂技,既参观又购物,外者经过这些活动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了解,更加接近―个完整的、真实的中者表示说:“新闻中心安排的采访活动很多,又都很有新闻价值,我们哪一场都不想错过,累一些还在其次,关键是我们自己的选题都顾不上做了。”新闻发布会上的激烈交锋
记者与新闻发言人天生是一个对立面。“目前事态进展顺利”、“所采取措施收效明显”、“我们一定能确保”,奥运期间,发言人诸如此类的答语并不能让与会的外者满意,他们被要求给出“科学解释”。
北京的空气质量一直是外者关注的焦点。“像今天这样的天算达标天吗?”“你怎样说服外国运动员不用戴口罩或防毒面具来进行比赛?”“请告知区分污染天和阴天的有效方法。”在有关的新闻发布会上,外者近乎责难的提问。发言人倒能从容应对,甚至能幽默交锋。在列举了一系列精确的数字之后,环保官员善意地提醒:“运动员携带口罩来京只会给自己的行李增重”。针对美联社记者发出的“潮湿的天气影响拍摄照片的质量”的
“拿着显微镜看中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