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用语交互影响
两岸虽然人同种,书同文,但各自特殊的社会发展过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语词、语义差异。两岸开始交往初期,常常因此闹一些笑话,如今两岸步入大发展、大交流、大融合的新阶段,彼此之间越来越熟悉,两岸的语词也交互影响,反而更丰富了中华语言文化的内涵。
两岸的语词、语义差异,首先表现在生活用语上,也因此常常闹笑话。两岸交往的大门刚刚开启那会儿,有个台湾朋友到大陆旅行,一天在饭馆吃饭,看见菜单上有道菜叫“醋溜土豆丝”,心里就暗自吃惊:“大陆同胞刀工果然了得!这土豆居然能够切成丝,我倒要开开眼界,饱饱口福。”于是他要了这道菜。几分钟后,“醋溜土豆丝”上来了。他一看,哪里是“土豆丝”,这不是马铃薯吗?于是就跟老板娘理论起来,争执了半天,老板娘终于搞明白,原来,台湾人所说的“土豆”是大陆人所讲的“花生”。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习惯将“花生”叫“花生”了,但在台湾一些传统市场,还是会有“土豆糖”卖。第一眼看到这三字,大陆朋友还会疑惑难解,“土豆怎么做糖呢
?”仔细看第二眼时,发现“土豆糖”就是花生糖。
早年间,台湾人见到大陆朋友,很自然地问道“你太太最近怎么样?”大陆朋友颇有几分得意地答说:“我爱人最近还不错,她离开单位‘下海’了”。现在看起来,这对话好像稀松平常,没有任何浪花,但在早些年,这台湾人一定“晕死”。首先,在台湾,“爱人”是“情人”的意思。二是台湾人不知道“单位”为何意。三是,“下海”在台湾的意思是当妓女去了。类似这类的生活用语还很多,比如“例假”。台湾的博物馆等公共场所,经常在门口标示“本馆全年开放,例假日除外”字样,大陆人看了不禁发笑,心想“台湾的博物馆还来例假?”其实,台湾的“例假”就是“例行的假日”的意思,而真正女生的例假,他们俗称“大姨妈”,或者干脆就是“月事”,或者“月经”。再比如“毛片”,台湾的意思是“样片”,而大陆的意思则是“黄片”。再比如,“脱产”这个词在台湾的意思是指将财产隐匿掉了,这是很严重的事情。而在大陆,脱产不一定是坏事,指的仅仅是脱离正式工作或生产岗位。
更有意思的是,同样的一个词,台湾、大陆的意思绝然相反。比如“窝心”。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第一次到访北京,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会见。宋楚瑜在致辞时表示,北京市的安排,让他感到很“窝心”。宋楚瑜的话一出口,在座的许多大陆人面面相觑。于是在场的大陆记者赶紧偷偷解释说,“窝心”在台湾可不是“闹心”的意思,而是“非常舒心”的意思。再比如“感冒”,同样一句“我对这个人不感冒”,大陆、台湾的意思完全相反。
两岸语词的差异,其次表现在外语音译方面。同样一个国家,大陆叫“津巴布韦”,台湾翻译为“辛巴威”;大陆叫“老挝”,台湾称作“寮国”;大陆叫“帕劳”,台湾称作“帛琉”。同样一个人,大陆叫萨达姆,台湾翻译成“海珊”;大陆叫“侯赛因”,台湾翻译为“胡笙”:泰国前总理他信,在台湾叫“戴克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台湾翻译为“柯林顿”。同样一个地名,大陆叫“悉尼”,台湾叫“雪梨”;大陆称老挝的首都为“万象”,台湾则称为“永珍”。
第三,两岸的语词差异还表现在专业术语方面。比如,大陆叫做“服务器”,台湾称为“饲服器”;大陆所称的“打印机”,在台湾叫做“印表机”;再比如大陆叫“前列腺”,台湾称作“摄护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不过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不断
两岸用语交互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