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交流质在人心
对整个世界来说,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而成为极不寻常的一年。对中国人来说,2008年也极不寻常,在与整个世界共同面对金融危机的同时,我们既遭遇了天灾也经历了人祸,当然也有荣耀和骄傲。不过,笔者还有一番感触,那就是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若干表现。例如,中国人不够熟悉或不太看重的印度等东方国家小心翼翼地确保奥运圣火正常传递,坚定不移地承认和尊重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就令人分外感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仅仅因为印度等国是我们的邻邦?实际情况当然不会如此简单。近日品读薛克翘先生于2008年1月出版的专著《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颇有收获,而且解答了笔者的上述疑问。
在《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中,薛克翘先生洋洋40余万言,把自先秦至2000年两千多年的中印关系勾画出来,不仅方法科学可信,资料空前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学术意义和价值。薛克翘先生从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层面及民间和政府两个渠道探讨了中印关系。该书说明,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印交流始终没有中断过,有时文化交流盛行,有时经济来往密切,有时民间交流多,有时政府来往密。相比起来,中印交流更多的时候是民间交流,民间人士如僧侣、商人等的来往占据整个中印交流的舞台。民间交流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主旋律,民间交流谱写了中印两千多年的友谊史话。可以说,中印
(实际上是中国与南亚诸国)两千多年的友谊史在中国对外关系中是独一无二的和无与伦比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印度这样与中国保持了这么长久的友好关系。这正是笔者品读《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时悟到的。概而言之,中国与某些国家的所谓友好关系时而出现波折,起伏跌宕,与中印两千多年的以民间交往为主导的友好关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可以说,中印两千年的交往是中印两个民族的交往,是真正的心的交往。一句话,中印交流,质在人心。这使笔者进一步联想到,六七十年代中印关系最差的时候,印度也没有拿台湾问题做文章,一直坚持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一个中国政策。这与它在2008年的表现是一致的。除了以上启示之外,《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还促使笔者在更深层面思考中印关系的今天和明天。
上面说过,中印交流史在中外交流史中是独特的,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交流史所不可比拟的,一者因其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二者因其面广层深,民间、政府两条渠道,经济、文化、政治全面开花;三者因其涉及学科多,汉学、传统印度学、佛学、藏学、蒙古学、敦煌学、吐鲁番学、丝路学、现代南亚学等都与中印文化交流有关;四者因其影响深远,抹去印度文化因素的中国文化
(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和中国文化因素的印度文化都将是不完整和不完美的。所以,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是中印学者面前的一个意义重大的学术课题,在世界全球化、多极化的今天,这一课题尤为重要。做好这一课题,不仅能使我们厘清中印友好史的来龙去脉,明白中国文化中的印度因素和印度文化中的中国因素,理解两国文化的相似和相异之处,进而探究其影响,搞清双方文化交流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类似本文开头的现象,为中印关系在今天和明天的发展服务。
薛克翘先生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专业,师从刘国楞、季羡林、刘安武、金鼎汉等老一辈印度学前辈,具有印度语言文化的坚实基础,同时具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化功底,是我国研究这一课题的最为合适的人选之一。其实,薛克翘先生在撰写此书之前已经在
中印交流 质在人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