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能源政策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 中印能源政策重点各有侧重,即印度仍然以保障能源供应为第一要义,而中国日益需要考虑环境资源的约束,近年来政策重心明显转向节能和提高能效。能源市场化改革是两国面,陷的共同课题,但是中国注重市场与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而印度更致力于建立理想的自下而上的市场调控模式。就能源决策管理体制而言,中印两国努力建设高级别的集中能源管理体制,但是印度的步伐相对较慢、难度也更大。中印两国可以在缓和能源资源竞争、开发能源技术、吏流市场管理和制度建设经验以及推进多边能源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
[关键词] 中国印度能源政策比较研究
“中印比较热”由来已久,这是由于中印两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相近和可比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的经济崛起使得对两国的比较研究更为盛行,而中印两国能源消费增长深刻地影响了国际能源市场的格局,使两国能源问题成为关注焦点之一,迄今关于中印能源的比较研究集中于探讨二者的共性和竞争,尤其是石油供应一侧两国石油进口需求上升和海外投资增加引发的冲突和协调问题。本文尝试运用更为综合的能源政策分析框架,考察两国在相关领域的共性中存在的个性及其对加强两国合作的意义。
一、能源政策国际比较分析框架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机构或人员为处理一项问题所采取的有目的的行动方案。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催生了各国政府将能源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制定能源政策的实践。能源政策背后的目的是复杂多元和不断变动的,在危机过后的最初阶段,供应稳定与安全(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供应保障)、石油替代几乎是能源政策的全部。80年代以来,环境议题的影响上升,尤其是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高涨,使得所有化石燃料的利用均面临压力。不过。无论是供应保障还是降低化石燃料利用的环境影响均有赖于高效的能源市场,因而能源政策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权衡安全、效率与环境三大目标,在变革与守旧之间抉择的过程。能源政策的实施措施包括供应管理、需求管理和市场机制建设等。此外,能源政策还与其他领域的公共政策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比如出于外交目的而牺牲能源贸易的利益,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压低能源价格等,本文研究难以覆盖。
理解一国的能源政策,主客观两方面的分析缺一不可:一是经济和技术层面,包括该、产业结构、国际地位等,是影响一国能源政策目标排序的基础性因素;另一则是政治和制度层面,指该国能源相关的决策体制、权力结构和进程,除影响一国能源政策目标的界定外,更是影响一国能源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与决策者的认知因素密切相关,比如环境、能源独立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主观判断而难以量化,欧洲人愿意为环境而支付更高的能源价格,美国人则更乐意享受当下的物质财富。但是深层次而言,不同派别的利益集团是影响一国能源决策过程的最主要因素,并继而影响该国能源政策的主导价值和目标排序。随着环境议题的上升,能源政策越来越具有环境政策的“管制性”特征,其变革在相当程度上是传统与新兴能源产业之间的“零和博弈”,因而涉及复杂和深刻的利益冲突。也正因为如此,高效协调的能源决策结构对于一国能源政策的有效性与否至关重要。综上,一国能源结构和走势与其相关的决策机制和进程,是影响其能源政策的两大因素,比如,理解欧美各国能源政策,一是看其能源资源禀赋、生产消费结构演变,另一则是能源领域的党派之争、府院之争、利益集团之争。我们对中印以及其他新兴国家能源政策的分析与比较同样也应该抓住这两大重点。下文将首先分析中印能源政策的不同侧重点、不同路径,然后探讨影响两国能源政策实施效果的能源决策管理体制的异同。
二、供应保障与环境保护在中印能源战略中的不同权重
中印能源资源禀赋和消费结构大同小异,但是更主要是由于两、产业结构和规模以及面临的国际环境的差异,环境因素对于中国能源政策的影响大幅上升,相对而言印度仍然以保障能源供应为第一要义。
(一)从能源资源禀赋和供求结构看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印能源消费结构均呈现出煤炭比重较高、油气比重较低的特征,而且这一格局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2008年,世界范围内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油气、煤炭及其他能源的占比大约为6:3:1,而中国与印度的相应比例分别为2:7:t与4:5:1。①这与两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是相一致的,它们均具有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储藏,而缺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2008年,中印煤炭探明储量分别为1145亿吨和586亿吨,%和71%,而石油探明储量分别为21亿吨和8亿吨,%%。不过,即便如此,中印两国目前均已成为煤炭净进口国。而且,中印两国的能源资源分布与能
中印能源政策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