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行小记
贵州与北大的渊源
■文/周航
贵州地处西南一隅,文化积淀不如中原,城市繁华不如沿海,经济能量不如京沪,但却与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
110多年前,一位叫李端?的贵州人,时任清朝礼部尚书,顺应时代潮流,向光绪皇帝上书,建议在全国各地设立以新式学堂为骨架的教育体系,其中最高学府叫“京师大学堂”,这就是北京大学的由来。
李端?告老还乡以后,定居贵阳,去世后就葬在今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的山坡上。除李端?外,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乐黛云,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陈跃红,也都是贵州人。
据悉,10年来,省委组织部选派了近千名领导干部到北大接受世界前沿理论的熏陶、先进文化的侵染,为贵州的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这也算是李端?造福于家乡吧!
我在北大短暂的学习生活已经结束,但贵州与北大,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渊源必将继续下去。
(作者单位:省中小企业局)
走进北大,走近未名湖
■文/狄安臣
在2008年的金秋时节,我作为贵州省第十期现代经济管理高级研修班的一员,走进了北大,走近了未名湖。
北大,这个令多少学子向往的神圣殿堂,是一本摆放在天地间的大书。她厚重得无法计量、博大得茫茫无涯、深邃得让人难以尽览。而这本大书,匆匆过客是难以读出其真谛的。
未名湖之所以“未名”,实则无从命名,当年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聪慧真是高人一等。因为未名湖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就是千千万万北大人的灵魂,就是北大的灵魂。湖光塔影,杨柳婆娑,这只是未名湖的外在性格,只有当你脱尽身上那股浅薄浮躁之气后,才能真正体悟出她藏在深层的意蕴,从而感受到北大的博大精深与兼容并包。而有幸感受并且承受了这种精神气韵,则是我在北大最宝贵的收获。
在北大的日子,日日如浴春风,收获了难以言传的精神财富。在湖和塔、路和桥、草和木的背后,我体味着北大的“博”与“雅”。
(作者单位: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政府)
感受北大的兼容并包
■文
北大行小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