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与北京人
编者按:为迎接日渐临近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刊将从本期起推出北京城市史话系列,内容包括与京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四合院、交通、菜篮子、环保、京剧、说唱、语言等方方面面,向海内外读者全方位展示北京古都的独特魅力和人文奥运的丰富内涵,敬请关注。
先有四合院,后有北京人
作为北京人基本和主要的居住样式,四合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当时居住在西辽河上游的契丹人,男子个个能征善战,契丹首领很早就觊觎着城池繁华的幽州首府蓟城。公元938年,契丹的军队攻入这座城池,将其改为南京,又称燕京,作为陪都。从此,燕京由地区性的行政治所开始向全国性的政治中心转变。
当时皇上办公的地方在燕京城的西南方,宫殿林立,堂阁栉比,四周有高大的围墙,东西南北都有重兵把守的门户,跟后来的紫禁城在格局上很相像,当然规模要小得多,根本无法相比。
除了皇上办公的地方以外,契丹的统治者还建设了相当多的平房民居,为下层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居住。这些民居排列在街巷的两旁,一个一个形成院落,每个院子自成一统,有南房和北房,还有的民居除了南房、北房以外还有东房、西房,每个院子都有门户通向街巷。这实际上就是北京民居――四合院的雏形。
当时为了便于管理,整个燕京城的民居被分成了二十六坊,每个坊都有专人管理。燕京城的坊巷布局,横平竖直,井然有序。
1206年,成吉思汗创建蒙古帝国。随后骁勇善战的蒙古铁骑不断地跑马占地,1215年,强大的蒙古军队攻占了燕京。忽必烈于1264年颁诏以燕京为中都,作为蒙古帝国的陪都。八年以后,忽必烈索性离开了自己的老巢,带着所有的马匹辎重浩浩荡荡开进了中都。从此北京就成了蒙古王统治下的大中华版图的政治中心,中都也被忽必烈改成了大都。这就是元大都的来历。
既然中都变成了大都,大兴土木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忽必烈已经完全统一了中华版图,为了打造大一统国家首都的泱泱气魄,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和顶尖的木材石材源源不断地被调集到元大都。大都的规划气势雄伟,建筑辉煌,外城呈长方形,周长达
60里。建造了11座城门,城门外筑有瓮城,城四隅建有高大的角楼。城墙外挖了宽达十几米的护城河,可以通船。
在建筑元大都城池、水泽的同时,街道和民居的建设也开始了。中都的街道比较窄,房子与街道的衔接不是很流畅。元大都的城市建设较好地克服了这一缺点,许多道路都拓宽了,取直了。全城街道的走向跟棋盘相似,横平竖直,纵横相交。东西和南北各有九条大街,街宽二十四步。在九条南北向大街的东西两侧,小街和胡同纵向排列,小街和胡同的宽度不足大街的一半,一头连着东边的大街,一头连着西边的大街。居民的住宅都沿着胡同两侧排列,南边的门户对着北边的门户。几乎全是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每个院落占地八亩,一溜南房,一溜北房,还有两侧的厢房。
这种庞大恢宏的街道及民居的布局让意大利旅行家兼商人马可?波罗极为赞赏,他在《马可?波罗行记》中写道:元大都“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善之极,未可言宣”。
当然,能住进新城里这些四合院的人绝不可能是一般的百姓,他们多是蒙古官吏或贵族,有幸进入新城的汉民,也都是跟蒙古新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不就是腰缠万贯的富商大贾。这些人借助国家政权的更迭,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北京人。
明清时代的四合院
明朝建立以后,对元大都的城市格局没作太大的改动,还将北部的城墙向里面缩立了5里,撤掉了两个城门健德门和安贞门,由原来的11个城门变成了九个城门。内城的改造也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来内城的四合院和街道基本都没有动,只是进行了整修和粉刷,改换了标志。比较大的动作是在内城闲置的大片空地上,建起了大量的四合院民宅。明朝统治者先后在钟鼓楼、东四、西四、朝阳门、宣武门、阜成门、安定门、西直门附近的空地上建设了数千套民宅,以适应人口大量激增的需求。
明朝期间北京的四合院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样式也更加灵活,打破了四合院只能方方正正、占地八亩的限制,建筑的高度、屋脊的样式、门户的大小和走向,显得更加灵活,更加适应居住的需求。四合院里居住的人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限于达官贵族和富商大贾,相当多京城的土著和应召来京的工匠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四合院。
满清统治者占领北京以后,基本认可了元明两代的城市格局,没有作特别大的变动。清初实行旗民分住,内城被辟为八旗兵驻地,原来居住在内城里的汉民要全部搬到外城去,主要迁往南城一带。内城里的八旗兵按照传统的规矩排列,其左翼: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其右翼:正黄旗居德胜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镶蓝旗聚居宣武门内。
八旗兵进驻内城,并没有采取激烈的驱赶汉民的政策,当时清政府出台了一个通告
四合院与北京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