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标准学
在城市建设这门显学中,有那么一些标准是规划者努力寻求但又往往很难得偿所愿的,是否拥有它们成为了一座城市是否现代、是否人居、是否文化的重要保证。
我们的现代城市建设史并不长,但潮流和概念却层出不穷。在抛离了政治大语境所造成的城市建筑规范之后,新时代的城市规划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应时而生的规划标准,它们有着国际先进经验背书、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作保,它们负责把我们的城市面貌按照一种模式批量化生产出来。
城市标准色
早在2000年,北京就曾有过相关规定,在色彩方面提出了“以灰色为本的复合色”的设想。2004年,成都也将“复合灰”规定为成都建筑外墙的基本色。2008年6月,温州推出了《温州市城市景观、建筑色彩规划与研究》报告,把黄灰、红黄、红褐色系为主的粉彩暖色定位城市标准色。
在给城市选择一个标准色的过程中,专家们有着各种的办法。有的是依据现有的建筑主色调进行比色,有的是进行水系、山系等自然环境比色,有的需要对城市作鸟瞰图、获取全景式视觉印象,有的需要采集墙皮、土壤等城市自然元素的色彩。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回溯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北京的标准灰来自于四合院的青砖本色,这体现了北京城市的久远韵味;厦门钟情银灰色,有着华侨城市的时髦风范;温州则向往粉彩暖色,代表着江南城市的山水意蕴。
众多城市竞相制定“肤色”的理由,远可追溯至17世纪的欧洲城市建设规划传统,近可引述日本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无一例外都是国际化的先进理念。这种动机既衬托出中国城市狂飙突进运动中的急躁心态,又反映出对国外理念的迫切渴求。在这种动机驱动下的“城市色彩运动”绝大多数只成就了一次涂料销售的高峰,最后仍渐渐归于沉寂,因为一个城市的性格虽然勉强可以用色彩来概括,但城市性格的形成却只能依靠历史的累积,而无法用工程来推进。
北京如今俨然成为了世界怪异建筑的实验场,而标准色也无非只能在旧民居上做做文章。成都曾经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规划了一种主色调,这样的恢宏手笔最后也变作了主干道沿街建筑
(仅有沿街的一面)粉刷了颜色,而多年过去之后,它的标准色继续“灰”了下去。
城市原点
玩过电子游戏《纪元1701》的人应该知道,建设一个城市你最先要做的是设立一个市民广场,这个有着宏大雕像和喷水池的建筑成为整座城市的中心,所有的民居和公共设施都要围绕着它来建设,所有市民在仰望远处那座雕像的时候就会感到开心和愉悦。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就是一款《纪元1701》游戏,只不过确立城市中心的工作放在了城市已经建设好了之后,这个为中世纪的市民们提供慰藉和社交的地理位置现在被称作“城市原点”。
2006年,南京在讨论自己的城市原点应该是新街口、鼓楼还是中山陵。昆明也在考虑城市原点到底应该是金马碧鸡坊,还是随着城市建设会逐渐成为中心的官渡古镇。2008年,东莞确认了自己的城市原点为西城楼。也有城市认为地址并不重要,标志才重要。
2008年3月,厦门城市原点雕塑方案征集结束,这个雕塑将会放置在白鹭洲西公园,而白鹭洲西公园是在与中山公园、中山路、白鹭洲东公园等地几次竞选中才得以胜出的。
在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中,原点是早就已经确定好的。北京的原点自然是天安门,西安的原点自然是鼓楼,无论城市如何发展,这些代表着城市历史积淀的建筑和位
城市建设标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