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射射落九个“太阳”
已经很久没有一部电影像《太阳照常升起》这样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它到底是政治的,还是情色的?片中的许多符号到底隐喻了什么现实?
这些天,姜文恐怕比他拍电影时还要忙。9月12日,《太阳照常升起》首映,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马不停蹄地宣传。姜文工作室的名字叫“不亦乐乎”,以看作是他这段忙碌生活的真实描述。“不亦乐乎”的办公室设在了北京劳动工人文化宫,工作人员的名片干脆就做成了早年文化宫门票的版式。在这里采访的媒体记者轮番进出,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中小学生川流不息。
在“不亦乐乎”办公室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名为《启程》的书,作者是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仁里――姜文大学时的班主任。书中有一章,题目是“姜文现象”,记录了早年的姜文在求艺之路上的特立独行。十几年过去了,姜文弯弓射箭,太阳照常升起。一部电影在短短十几天内集结各种形态的话语,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太阳现象”。
到9月底为止,“太阳现象”走过了这样几个阶段:先是在看得懂或看不懂的问题上争执不休,在诸如电影里“房祖名”究竟是不是“姜文”的儿子之类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没过几天,一场前仆后继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迅速展开,人们成群结队加入到为《太阳照常升起》总结中心思想的行列中;绣花鞋代表了什么
?天鹅绒隐喻了什么?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紧接着,人群迅速分成两大阵营,喜欢《太阳照常升起》的和不喜欢的。过往年间,还没有一部所谓“中国大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引发如此巨大的争鸣与议论,这与张艺谋曾经遭遇的一面倒的批评、陈凯歌曾经承担的清一色的恶搞大不相同。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苏牧眼中,姜文是一道风景。“这个悟性极佳的人是为电影而生的”,姜文电影激情四溢的视听系统、率性而为的独特个性,“都是为那些会欣赏风景的人而存在的”。苏牧觉得应该再给自己一些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然后再对《太阳照常升起》发言。这与此前姜文电影带动的表达狂欢有所不同,这一次,姜文让更多人遭遇困惑。在故事的迷宫之外,许多人面对的是主题的疑问:这到底是一部政治电影,还是情色电影,抑或两者都不是?姜文的回答十分简洁:“如果一定要问主题,那么这部片子的主题就是六个字;太阳照常升起。”这样的回答显然难以满足媒体和观众的好奇,于是,“太阳现象”中的猜谜解码照常进行――它是政治寓言般的宏大叙事,还是对动乱年代依稀尚存的纯美人性的深情缅怀
?又或者是对生命的轮回与无常的一声叹息?
《太阳照常升起》首周票房是680万,这个数字令院线方不太满意。新影
姜文射射落九个“太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