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下)
崇尚刚阳的辩证智慧
中国传统辩证法的思想是建立在阴阳两个基本点上的,阴阳两点论。老子的逻辑重点是选在“阴”上,他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而《孙子兵法》的辩证智慧是崇尚刚阳。
孙子是一位军事家,他认为两军相遇勇者胜,这是铁的规律。所以孙子的辩证思想是以“阳”为主导,与老子以“阴”为主导的思想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道家老子着重讲“阴”,兵家孙子着重讲“阳”,儒家折中,着重讲刚柔相济,中庸之道。这三种讲法,都体现了辩证的智慧。
孙子的辩证思维,第一条,就是要把握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孙子兵法》在论述战争的时候,不把胜负放在首位,他强调一仗胜利不足喜,如果这一仗你把自己消耗殆尽,可能陷入被别人打败的位置。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胜利者不是苏联,也不是英国、法国,而是美国。因为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了世界超级强国。
《孙子兵法》强调在战争中,要善于把握敌我双方的情况,充分利用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变化,使这个变化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如何壮大自己,同时有效地消耗敌人。
《孙子兵法》中有一个“因粮于敌”的思想,意思是你从敌人那里获取了一锺粮食,相当于我增加了千锺粮食。所以在战争中要把握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敌我双方的矛盾,如何使这个战局、战势朝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转变。
第二条,就是重视战争的主动权。孙子认为要把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指挥员要克敌制胜,首先要做好自己这方面的工作。主动权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没有实力就没有作为。所以,孙子认为主动权、战争的胜负不能寄希望于敌人太软弱,而要寄希望于我是不可战胜的,“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先为不可胜”。有了这个前提,再去寻找敌人的弱点,抓住战机,以石击卵。这就是他的重要思想,“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不主张一味逞强,你要积蓄实力。他认为把握战争的主动权,要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别人牵着走,一个成功的指挥者同时也要做敌人的指挥员。
怎么掌握主动权呢?孙子提出要修道保法,修道就是要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保法,就是法制,怎么治军。要知人善任,用人得当。孙子有一个用人的原则,“智、信、仁、勇、严”。要团结一致,对士兵要关爱有加,“视卒如婴儿”。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吴启,他平常不穿绫罗绸缎,和士兵吃一样的。有一个士兵,长了脓疮,他用嘴去吸。这个举动被士兵的妈妈知道了,妈妈痛哭流涕。别人说:“吴将军对你儿子这么好,你还哭什么呢?”士兵的母亲说:“我的丈夫当兵时也得过这个病,吴启为他吸过浓。此后,打仗的时候,他非常卖命,不久就战死了。我儿子恐怕也快死了。”
孙子认为,治军要做到“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意思就是说,这个军队平时看起来,像一个姑娘一样文静,你觉得没有那么可怕,敌人可以开门睡觉;但是真要打起仗来,出击的时候,这个军队就像逃跑的兔子一样,使敌人猝不及防。
孙子把部队的动态、静态叫做形,“形人而我无形”,指挥官要把敌人的一举一动看得非常透彻,这个叫做形人,而我无形,让敌人摸不清我的底细,要把自己的意图隐藏起来。
第三条,就是灵活性的原则。孙子的军事辩证法的精髓就是一个“活”字,或者说“灵”字。他主张要灵活处理战争中的矛盾,要有辩证的眼光和辩
孙子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