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第九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的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政治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000余年,城市就是封建统治的政治军事中心,统一的中央集权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有一套完整庞大的官僚机构,致使宫殿和衙门是城市布局中最突出的主要建筑物。同时不仅在城市规划思想上有着森严的封建礼制和等级观念,还可以役使广大人力来不断的扩建都城,或者按照加强政治军事的目的在各地修建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可以离开土地集中居住在城市中。中国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城市衰落、城市规模缩小、统治中心转入乡村等情况,城市在经济上剥削农村,在政治上统治农村。
同时依靠运河的水路来连接首都与各大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保证互相带动互相促进。然而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
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的分类
第一类. (政治军事目的)按照规划新建的城市,隋唐以前的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时期的长安及东都洛阳,宋以后的金中都、元大都、明中都等。
第二类. (经济自发形成)位于交通要道上或通航河道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长期在原地发展、改建、扩建或重建。如宋东京、平江府、扬州、广州、成都等。
中国古代城市分类分析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城市大都建立在河流或海滨处,这个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作为消费中心而存在的城市,大量生活必需品都是依靠农村提供(可以发现城市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主体而存在的,城市经济作为农业经济的附庸地位并有没有变),而这种运输所需要的运输力,无外乎是人力和畜力,以及水运。前者的消耗太大,无法做到大规模的长途运输,而水运可以满足这种运输量大的要求,因此古代的君王会开辟运河使得都城与其他城市连接促进经济往来。所以,无论是早期的国都,还是后来诸侯的王城,大都是处于河滨处,水运的优势是陆运无法比拟的。
中国古代城市分类的特点
第一类. 选址多出于政治、军事目的,战略位置重要。但是经济难以自足,需要依靠运河来联系经济发达的江淮地区。
第二类. 自身具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雄厚社会经济基础,大都建立在河流和海滨处。
《周礼》城制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王城规划结构当具以下几个特征:
(1)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方九里。
(2)据井田规划概念,将全城划分为面积相等之九分,按方位主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
(3)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故位于城中央。以宫城之南北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的主轴线。
(4)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外朝之左右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的相对规划位置和祖配关系。宫城与由外朝、祖、社所构成宫前区结合为王城的宫廷区。此区是全城的中心区,也是全盘规划的主体。
(5)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之主导作用。
(6)宫城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的。路门外为朝,内为寝。
《周礼》城制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城市规划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