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投资银行制度变迁的特征和路径依赖.doc我国投资银行制度变迁的特征和路径依赖
摘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新中国投资银行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的矛盾,在未来几年内,我国投资银行制度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本文在论述投资银行制度变迁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我国投资银行制度变迁的强制性、转轨性和渐进性三大特征,并指出投资银行制度变迁所具有的路径依赖。关键词:投资银行,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作为一个行业,投资银行已经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历史(若追溯其历史源头,则要回到19世纪或者更早)。目前,投资银行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最活跃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国际投资银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例如:投资银行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重新融合渐成趋势:投资银行业出现了以“强强联合”和“功能重组”为显著特征的并购浪潮:网络使投资银行的证券发行交易模式发生巨大变化等等。
新中国的投资银行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十余年的发展中,我国投资银行业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的矛盾,并在近几年陷入了困境。随着我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投资银行业重组的推进,我国投资银行制度在未来几年内必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本文即从阐述投资银行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入手,对我国投资银行制度变迁的特征和路径依赖进行分析。
一、投资银行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投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与各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商品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推动了商品交换活动的扩展并促使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伴随着贸易范围和金额的扩大,客观上要求融资信用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了股份公司制度的产生,并使得投资银行作为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资金中介的地位得以确立。随着商品经济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全面发展,投资银行的业务不断拓展,职能、结构不断趋于完善,其组织制度、业务制度、管理制度、监管制度也逐步向更高、更有效的方向变迁和发展。因此,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存在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规则和制度安排,从而形成不同的投资银行制度结构和模式。
,减少金融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金融风险
一般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有媒介资金供求、优化资源配置、构造证券市场、促进产业集中四大功能。投资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中介,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技术服务和大量信息,并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遍布各地的机构,从而提高了融资的效率,降低了资金供求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当然,投资银行的介入并不是完全消灭交易费用,它在大幅降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所必须发生的交易费用的同时,也相应产生了一些新的交易费用,如承销费用。
制度变迁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它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过程,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外部利润(也称潜在利润)”的存在,它是一种在已有的制度安排结构中人们无法获取的利润。外部利润的主要有: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外部经济内在化带来的利润、风险的转移、交易费用转移与降低带来的利润。
同样,外部利润的内在化也是投资银行制度变迁和创新的基本动力。在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克服贸易中拓展市场
我国投资银行制度变迁的特征和路径依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