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之旅》
郑渡小学:沈建坤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课件①回顾人类观察月球的历史;②环形山形成的资料;③月球形状及第一次登月情况;
(2)演示实验器具: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准备: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及实验报告单等。
教学模式:想像——了解——欣赏——模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小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1、欣赏月亮。
2、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名学生交流)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一次——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二、了解月球。
1、谈话:图片介绍人类观察研究月球的历史。
【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一两个来吗?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师】: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撩开月亮的神秘的面纱。直到1609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并绘制出了月面图。他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月亮)
认识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2、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你们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同学们,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400年,就出现过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
……
3、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
(1)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有关月球的知识,那么你们这些知识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可能会说从书本上,电脑上了解到的)
(2)师:书本上、电脑上的知识又来自于哪里呢?(学生回答)
(3)师:是呀,这些知识都来自于科学家们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在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航天科技的发展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成功奠定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来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4)播放“阿波罗登月”的视频资料。
三、探究环形山的形成
1、师:登上月球后发现月球上有很多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也叫做月坑。那这么多的环形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2、指名学生交流。
3、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4、实验(讲清实验要求和注意问题)。
学生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做出假设,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板书:陨石撞击)
谈话:假设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那我们怎样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汇报实验方案出示“(1)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2)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不同的石子。”两张表格,教师引导提出改进的意见。
出示友情提醒:①不同的高度距离一定要明显,相同的高度请组长指定一个高度;②做完第一次实验后,一定要将沙盘中的坑弄平后才做第二个实验。
学生做环形山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完成课后77页的活动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讨论:
a)第一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b)第二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思考的真缜密,科学家就具备这样的气质。
谈话:那如果老师想要观察月球上的环行山,你觉得怎样观察?下面老师请组长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一下沙盘中的坑,观察坑影子的变化?小组讨论一下,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师小结: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农历的初七、初八和22、23左右。
四、总结全课,观赏月球。
1、谈话: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关于月球的许多知识。
2、介绍中国的登月计划
(1)师:同学们,我们知道美国已经成功登陆月球,而登上月球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梦想,那同学们知道我国的科学家们为登月作了哪些准备呢?
(2)学生交流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对祖国的航天事业非常关注,相信经过我国科学家的努力,我们的航天员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能登上月球,圆我们祖先的梦想,我也衷心希望我们同学中将来也能出几个航天之星。
3、如果你有机会来作一次真正的月球旅行。那根据你们的了解,去月球旅行需要做那些准备工作?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月球旅游的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
《纸》教学设计分析
活动目标:
1、让学生走入社会,通
《登月之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