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议论文的结构模式
(一)、并列式
一、解说概念: 议论文的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观点和材料的组织安排。结构安排得好,层次分明,思路清楚,论点就突出,说理就“言之有序”。反之,则思路混乱,说理不清。 议论文的结构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开展论述步骤的,这种结构表现在文章中,就是“引论、本论、结论”这三个部分。用通俗的话说,议论文所论证的就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议论文的结构布局是通过某种合理的论证方式把论点、论据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对问题的分析。本论的任务是对中心论点展开深入的分析,组织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或反驳谬论的错误。本论本身的结构,又可以有四种常见的较小的结构形式:一是并列式,二是对照式,三是层进式,四是总分式。下面先就“并列式结构”做一探讨。
并列式,即在论证中,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这种并列可以是论证过程中的几个论据的并列,也可以是在中心论点统帅之下的几个分论点的并列。处于并列关系的各个部分在文章中的地位基本是平等的,一般是可以互换的。
二、典例分析:(一)论据并列式(2007年高考北京满分作文) 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人,活在世上,不仅仅为了每天的三餐饭,也不仅仅为了铜臭,而是为了灵魂的永存。 皑皑白雪,你是否已迷失了归途的方向;浓密的森林,你是否已看不清灿烂的天空。忘记自己的细微,忘掉自己的渺小,在雪地中奔跑,拨开森林的迷雾,你的身影将会变得高大,你的人生也定会精彩。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虽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他是长安的细雨,他是朝庭的闲花,他空有满腔的抱负却无计可施,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把对朝庭的失望,对自己的希望化作了人类不朽的诗篇,这滴春雨,这片闲花,化作无数的雨滴,无数的鲜花,落进千家万户,洒遍中华大地。
【名师点评】 作者首先运用对比引出话题,接着采用论据并列式的结构模式,列举了李白、纳兰容若和萧红三个论据,最后对三个论据(例子)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细雨一定看得见,闲花定然听有声”。 【编者说明】 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一方法容易掌握,就不再详述。
(二)论点并列式
(2003年高考上海满分作文)
杂是一种生命的奇迹
可曾见过,沧桑褪色的万国建筑群?可曾赏过,阳明山的锦簇春花?可曾听过,爵士乐的错杂鼓点?可曾品过,青藤阁的浓香花茶?如果倏然抹去那些杂体,那么生活将变得多么单一、多么可怕啊!上一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曾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我说,杂,是一种生命的奇迹!
杂,让城市创造奇迹。当越来越多的人赞叹上海腾飞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是那些外来的“阿拉”为我们推波助澜。同时,纯正标准的普通话和上海话甚至日语、英语“和平共处”、“互相渗透”。“人与人之间呈现不同的个性,但又彼此包容,这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一个新上海的奇迹!”这是余秋雨所说的话。上海的今天,没有杂,是绝对不可能繁荣发达的。
杂,又让文学创造奇迹。文学可以酸,可以甜,但不能没有味道。杂就成了芸芸众生的调味品。你可以“古道西风瘦马”,当然也能“小桥流水人家”;你可以张开双臂,尝试和尼采、卡夫卡拥抱,你也可以十指紧扣,和棉棉、陈丹燕窃窃私语。文学正因为有了“杂”这面三棱镜,才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
杂,更让自然和人类精神创造奇迹。梅兰竹菊,蜂蝶雁莺,不一样的生物带来不一样的神采。脱尘、修长、卓然、轻盈、栩栩如生的词汇传递给我们美的享受,人类的胸怀也因这道不尽、说不完的大自然而博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恬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雅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豪放;“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人们在对自然的感悟中,竟有那么多“最难将息”的表达,冥冥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种奇迹,不但映红了大自然中的枫叶,更映红了生命的旌旗。
因为有杂,所以有繁荣、有创造、有融合、有奇迹产生。生活在城市之中,不免有单调之感,那么就让我们静静地放松身心,倾听一下窗外的声音——是什么?你听见什么?是车水马龙?是鸟语花香?还是那首:“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的广告歌?不论是什么,你已经会发现,我们触及大东西,任何东西,都不是单一的。正因为有杂,才让万国建筑、山上春花、爵士鼓点、苏杭花茶、城市、文学、自然……一切的一切,显得如此生机盎然,如此风姿绰约,如此妙不可言!朋友,让我们感叹吧,感叹杂,感叹生命的奇迹!
【名师点评】 作者首先运用一组优美的排比句引出中心论点:杂,是一种生命的奇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