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早读书》培训
2014年9月13日
《帮我早读书》由北京红缨教育研究所所长、红缨教育基地总园长杨瑛老师主编,在相似论的创立者张光鉴教授的指导下,在红缨教育机构集体智慧的共同努力下,《帮我早读书》的实验遍及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每年有上百万幼儿参与《帮我早读书》的学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成效。
在进行《帮我早读书》的研发过程当中,编者杨瑛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
(一)《帮我早读书》以奠定孩子一生受用的好学和会学的素质为首要目标
国外一些资深教育专家认为,判断“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是看“最初的教育”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一、《帮我早读书》的教育理念及意义
这里的“动力”指的是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幼儿教育专家李季湄指出: 《纲要》在幼儿教育价值取向上,首先强调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再强调“知识、技能”,这是总的倾向。不光是幼教如此,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也是如此。全国出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的追求上,这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方向。
看来,所谓学习的“动力”,就是《纲要》所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于“早期阅读”,周兢教授在《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几个新的发展趋向》一文中指出: 3~8岁是儿童培养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这当中,幼儿自主阅读的动机和意识是关键,其次是自主阅读的能力。 所谓幼儿自主阅读,决不是指幼儿识了一些字就可以自己阅读。儿童对书面语言的兴趣,是通过自身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
在学前阶段儿童需要拥有自己的书,需要有自己随时可以取到翻阅的图书,需要有人给他们讲述和朗读书上的内容,还要有机会经常看到别人阅读和写字。通过这样一些互动的过程,儿童可以理解书面语言的价值意义,同时建立起热爱阅读的情感动机。
所以,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动机和意识,或者说,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帮我早读书》首先考虑的问题。
《帮我早读书》整套教材和整个教程是幼儿学习发展的载体,其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爱读书和会读书的动力和能力,进而迁移发展为孩子一生受用的好学和会学的动力和能力。
(二)《帮我早读书》注重“早期阅读”,反对单纯的“早期识字”
单纯的早期识字,只是让幼儿把汉字当成一个图形来感知和记忆,脱离了语言情景,缺乏经验支持和意义理解,这种识字是违反幼儿的学习心理原则的,其远期效果也是不好的。
有很多所谓“超前教育”的识字方法,通过各种手段让孩子在学前阶段认识了大量的字, 当时的确很有成效,也赢得了家长短期内的满意,但由于识字本身没有意义、没有背景、比较枯燥,上小学后对于老师教的识字早已没有了兴趣,最终让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和动机,不但没有培养出孩子的早期阅读能力,还可能培养出一个失败的阅读者和一个厌学者。
而《帮我早读书》给孩子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经典的儿歌和故事,孩子通过接触图书,在优美配乐的伴随下深情地朗读,同时欣赏着童趣的画面,孩子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方法就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对应学习”。
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活动中,当我们用声音告诉孩子“一切”的时候,也恰当地用文字符号(字卡或文字板书)告诉孩子“谁”、“何时”、“何地”、“干什么”、“为什么”、“怎样”。当孩子耳朵听声音,脑子想语义,眼睛看字形时,我们不难发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对应学习,在发展孩子语言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同时,孩子又会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认识一些字和词。
特别是在语言课的故事和儿歌教学中,我们把故事和儿歌的关键字词做成字卡,不但运用声音、图像,还借助字卡来讲故事和说儿歌,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对应学习,口头语言和思维得以发展的同时,孩子也会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认识不少的字和词。
更不用说在《帮我早读书》的教法中,借助录音带的朗读和图书,指导孩子用手指着字,耳朵随录音朗读听读,再跟着读,这样在不认字的情况下也读书,反复听读、跟读,久而久之,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对应学习,孩子能够由被动阅读到独立阅读,再到主动阅读。
与此同时,幼儿不但能阅读和识字,而且还具备很大的学习潜力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原因在于:
——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一种由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划构成,具有典型的方块图型特点的文字。它蕴涵着丰富的信息,易于引起联想,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一首诗,每一个汉字都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幼儿时期左脑的逻辑思维尚未充分发展,右脑形象思维占有绝对优势,认识事物主要是右脑整体性模式识别,具有惊人的形象感受力和整体接受能力。同时孩子处于“无意识时代”,生活经验干扰影响小,无选择探求,全部吸收。眼中只有形象,而没有字、人、物之分,更谈不上难易之
帮我早读书培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