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吧,哥们儿
博客、维客、奇客、播客、闪客、摩客、黑客、红客、骇客、飞客、数字朋克、威客、秀客、拍客、搜客……
在这个新概念、新词汇层出不穷的年代,“拼客”的出现也许算不上吸引眼球。而作为现象,而不是一个词汇,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其实早已悄然出现。
按照“中国拼客网”创始人林雄波的定义,“拼客”指的是几个人甚至上百上千人集中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或活动,以AA制消费,目的是分摊成本、共享优惠、享受快乐并可以从中交友识友。
从“兄弟”、“老乡”到拼客
社会变迁的车轮,从传统社会碾入现代社会。拼客的出现,其实是这种社会大变迁的一个新缩影。
在论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时,现代社会学的两位奠基人物涂尔干和滕尼斯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二者在社会团结纽带上的差异。通俗地说,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人们通过血缘、亲情、地缘等纽带联系在一起,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都市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变成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通过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这更多是“就事论事”和“法理为主”,人们“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在传统社会,人们倾向于信任“亲人”和“熟人”。所以,当刘备、关羽、张飞一起打天下之前,必须先来一个“桃园三结义”,相互之间称兄道弟,建立一种“拟亲”型的信任关系――解决了将来打下来天下归属问题。所以,我们会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的说法,也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俗语――见了故知和老乡,我们至今还会感到格外亲切,这是传统社会给我们留下的深深烙印。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身处大都市之中的人们,亲人一般远在千里之外,“兄弟”也常常天南海北,小地方的“老乡”也殊难遇见。一起工作的同事虽然经常见面,但不一定能有共同的兴趣或需求。工作之外,有了空闲的时间,却找不到朋友一起分享,每个人都很忙,很难凑到一起……
现代化的车轮,夹逼着我们跟“臭味/志趣相投”或者说“需求一致”的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从“老乡”、“兄弟”到“拼客”,具有了“十足”的必要性和初步的可能性。
AA制的网络化
“拼客”要想具备“十足”的可能性,还必须解决一个问题:信息的对称性。就是说,可能成为“拼客”的陌生人之间,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充分了解对方的兴趣和需要,互联网提供了这种渠道。
在网上搜索“拼网”,会有几万条结果。像AA拼客网、中国拼客网、爱拼网、拼客俱乐部等等,还有像上海拼网、北京拼网、厦门拼网的就更是数不胜数。几乎每个省会城市和较大的地区,都会拥有一家以上属于本地的拼网。一家拼网上这样解释道:拼客,通俗地讲,就是“搭帮结伙”,就是“变单人PK为众人联盟”,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结合,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拼凑。
在外企上班的王晓婷有各种形形色色的“拼友”,这些“拼友”都是她在网上认识的,她总是在拼网上找到有共同兴趣的群体,然后开始聊天,先了解一下双方的基本情况,最重要的是对共同爱好有相似的看法。
其实,拼客和AA制很相似,只不过以前通常在同事或相熟的朋友间进行;而现在,在拼客的世界中,多了一些陌生的面孔。原本在现实中很难找到的“拼友”,借助于网络就变得轻而易举。
北京语言大学毕业的耿新同学热衷于美食和运动,却常常找不到可以一起消费的同伴,如今通过网络,他找到了一群爱运动的同龄人三两天下
拼吧,哥们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