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媒介异化现象
【摘要】本文探讨网络媒介异化现象相关问题,包括网络媒介异化的成因、网络媒介异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危害、网络媒介异化现象的防与控。
【关键词】媒介异化表现成因危害控制
2010年在网络上流传的各种“门”事件。如“兽兽门”、“北影门”、“献身门”、“日记门”等,这些事件引发网民的讨论,加上一些名人所作的点评,更让关注这些事件的网民有更多的共同话题。网民热衷于对这些事件中的主人公口诛笔伐、嬉笑怒骂,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慨或不屑。网络媒体也愿意制造各种引发热议的话题。结果,这类事件在网络上愈演愈烈,超出可以控制的范围,导致了网络媒介的异化。网络媒介异化就是指网络媒介和网络媒介产品这些原本为人所控制的东西,反过来成为统治和控制人的一种反常力量。简而言之,网络媒介异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的主体性丧失,遭到本来由自己创造而现在却成了异己的网络媒介力量的奴役的过程。那么网络媒介异化又是缘何而起呢?
网络媒介异化的成因
网络媒介异化根本的原因就是追逐经济利益。
在市场经济下,网络媒体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只有赢利才能生存下去,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其消费者――网民的眼球。由于网民的整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适应文化水平比较低群体的大众文化会吸引绝大多数的受众,所以媒体更倾向于传播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本身就有追求通俗的一面,但当媒体把通俗变为低俗吸引受众时,经市场反馈发现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涉及“腥、星、性”的新闻成为收入保障的时候,媒体便忽视了信息的文化属性而只重视其商品属性。
网络媒体在生存压力推动之下,极力迎合受众的喜好,有意地增多了突破常态、违背常理、挑战常识、反叛常规的奇闻怪事、丑闻丑态的比重,这种畸形的报道方式渐渐异化,一味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和求知兴趣,甚至是低级趣味。同时,在传播这类信息时,媒体缺乏必要的倾向和立场。对受众正向引导的缺失,不仅导致了社会影响失控,更导致了这类丑恶新闻在媒体上长期现形的“正常化”与“合法化”,也使其成为媒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媒体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沟通渠道的时候,就有了选择报道内容的权力
,它将该类事件充斥各个版面,受众为了避免自己与社会脱轨,只能被迫去关注这些事件。当我们要杜绝这类新闻事件的时候发现已经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怪圈,我们不想看,却又不得不看。
网络媒介异化表现及危害
网络媒介异化引发媒介产品、媒介组织和从业人员、受众、社会四者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化,其表现及危害如下:
一、受众与社会的媒介化与人文精神的失落
网络媒介的异化包括使受众和社会的异化。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①的概念。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设置好的环境中,媒介是我们了解和接触真实世界的中心环节,当我们完全沉溺于媒介构筑的环境时,媒介会左右我们的政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理想等社会生活的内容,而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适用。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的“电视人”和中野收提出的“容器人”②观点,都指出“在大众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无论价值还是行为选择都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存,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世界互动而回避现实社会的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③现在中国的网民数量在不断的上升,网络对于现代人的综合影响在不断加强,
我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更加强了个人和
浅析网络媒介异化现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