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周边生态
洲下作为离临川一中最近的社区,距其对面的一中仅3分钟路程。“在这里,住在你前面、后面的,都可能是你的同学。”一名住在洲下的学生不无感慨地说。
每到放学时刻,近万名学生走出校门就成为一道景观。走出校门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穿过马路、走过一条布满招租广告和小餐馆的巷子,就能到达洲下。在各自租住的当地人家里,往往有房东准备好的饭菜。招租学生是当地的一项产业,有空余房间的当地居民几乎都会招租一些学生。
随着外地学生从全省甚至全国各地涌入上顿渡,不少家长随之加入了这场“教育迁徙”。上顿渡派出所邹警官介绍说,不包括后来并入上顿渡镇版图的河东乡、河西乡,该镇有7万常住人口,3万流动人口。在这3万流动人口中,。这些外地学生和家长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住在洲下。据在附近开餐馆的邹老板介绍,住在洲下的陪读家长多为江西本省人,尤以抚州市下面的一些县城和农村最为常见,也有少量临近省份的人。
“我们学校的宿舍数量和条件有限,满打满算也只能住800人,”一中校长办公室主任徐武平介绍说,“大部分人要住在校外。”根据他的估计。一中和二中两所学校,~。家长来陪读的情况,更多发生在高三学生和复读生身上,“也有家长从高一甚至初一就开始陪孩子读书”。
陪读家长中,让徐武平记忆最深刻的是来自哈尔滨的李天阳的母亲。2001年,李天阳的母亲从报纸上看到关于一中的报道。毅然带着年仅11岁的他来到上顿渡读初一。2006年,他以江西省文科第五名的成绩考上复旦大学。这个现代版的孟母故事,成为很多陪读家长的精神动力。
陪读家长的生计
走进巷子,不远处有个用木板和石棉瓦搭成的棚子。一位姓朱的女士租了这间棚子用来做饭。她是赣州市于都县人,儿子姓张。儿子刚刚进高三,这是她陪读的第三年。
与其他家长不同,张妈妈并不赞同儿子来临川一中读书。她更欣赏儿子初中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谈及的教育理念:先学怎样做人,再学怎样生活,最后才是怎样学习。“从古代到现在,真正成功的都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些人,因为成绩最好的人一般太专注在学习上了。”
但她没有拗过一心想考清华北大的儿子,并在儿子来读书一个月后,自己也搬了过来。以前她们县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来一中留学,来了以后管不住自己,学着上网、抽烟,很快就跟不上班,只好回去了。张妈妈过来的另一个原因是,自己和丈夫早已双双下岗,丈夫一直在广州打工,家里没什么牵挂,“只当把家搬来了”。
为了补贴家用,她租下这个棚子,招租了8名学生吃饭,“都是我们县老乡的孩子,一听我在这里陪读,都打电话来让我帮着照顾”。这个10平米不到的棚子,月租花了她260元,住处的房租是200元,但招吃饭的孩子,她每人每月收取350元,除去买菜的成本,她每月还能有些盈余,比原来在老家的收入要高。
朱女士介绍说,在洲下,很多陪读家长都会选择招租学生来取得一些收入。因为陪读家长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她算了一笔账:一般来说,一位陪读家长需要租一套至少一室一厅的房子,月租大概250元:两个人每月的伙食费至少需要500元其他必须的开销就算750元。这样加起来,每个月开销就是900元,一年算11个月就是近万元。这还不包括学杂费、择校费等。
招
独特的周边生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