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生境变迁与侗族文化传承.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生境变迁与侗族文化传承
[摘要] 侗族文化的传承由于生境的变迁而越来越难,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采取“动态”的、“活态”的方式,才能真正促进侗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 生境;侗族;文化

侗族是一个拥有300万人口,生活在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区的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享誉世界的“侗族大歌”已成为该民族的名片。侗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不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数量和品质兼备,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近20项。侗族的主要聚居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地级单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侗族的生境和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如何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活态”地做好侗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侗族生境变迁的状况

生活在黔湘桂交界处的侗族,长期以来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生产方式传统而落后,生境变化比较小。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生境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一)现代教育的普及改变着侗族文化传承的根基
世居黔湘桂交界处的侗族由于地处偏远、交通困难、封闭性强,教育非常落后。加之历史上侗族有语言没文字(现行的侗字是1958年根据拉丁字母创造的),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其中的“侗语”,即侗族本民族的语言――侗话,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进侗乡,特别是“普九”工作的全面展开,侗乡的孩子早早地进入了课堂,学的是汉字、讲的是普通话,“侗语”的使用范围在大幅度减退,尤其是在青少年一代。2006年,有“侗都”之称的黎平县的第一民族中学教务处对486名高一、高二的侗族学生进行调查,仅192名学生,%的被调查者会说侗语。侗语,作为侗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侗民族认同的标志、族群关系的纽带,它的失传或缺失,将使得侗族在文化传承上失去根基,也将失去民族自身的显著特性,“汉化”就成必然趋势。


(二)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改变了侗族传统的稻作文化
糯稻种植、稻鱼鸭共生、林粮间作,是侗族的三大传统生计,也是侗族稻作文化的核心。(1)糯稻:因煮熟后便于携带、不易变馊、食后耐饿等优点,历史上一直为侗族人民所青睐,是侗族最主要的粮食作物;(2)稻鱼鸭共生:在同一稻田里种稻、养鱼、放鸭,三者共生,既形成生态生长和循环系统,又保证产出的稳产、高产;(3)林粮间作:在人工营林的前3年。实行林木与农作物的套种,既实现短期与长期生计的协调,又不影响林木的产出。这些侗族稻作文化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正不断地被改变着。“糯改籼”、“籼改杂”的品种改良,使得侗族地区的大部分稻田都种植上了杂交稻,糯稻的种植范围越来越小。品种的改良,加之“以粮为纲”思想的指导,“稻鱼鸭共生”技术难以实施。汉族的不套种、幼苗期清除杂草的营林方式,由于在生长期前5年长势好于侗族的套种营林方式,也在侗族地区与传统营林方式并用。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文化的改变:稻作文化的冲击,不断地改变着侗族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改变着侗族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像腌鱼、腌肉、油茶、禾晾等生活习俗在逐渐地淡化。


(三)工业化进程改变着侗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导致文化断层的产生
尽管侗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非常缓慢,侗族地区也仍然受到全国工业化进程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侗族地区的中青年劳力外出打工人群在逐渐增加,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初中毕业后的侗族青年。这部分人群离开侗区,到中东部打工,脱离了侗族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侗族的文化氛围,原来的民族生活方式已难觅踪影,即使是侗族主食“糯米饭”一年也难吃上几顿,更谈不上其他的民族文化活动了。久而久之,这一人群的身上已难觅侗族的文化气息了。即使他们再回到家乡,也难融入民族文化氛围中。现实中,不少的侗族青年经历过“打工”之后,深感“城里的生活很精彩,城里的生活也很无奈”。回到家乡,他们不会说侗话、不会干农活、不会唱侗歌、不会“行歌坐月”,成为“边缘人”。目前,15―25岁这一人群的侗族传统文化断层已然形成。

(四)现代传播手段改变着侗族传统的文化活动
侗戏、“吃相思”、“行歌坐月”等诸多侗族传统文化活动都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很多活动还是村寨之间的活动,需要众多人群、甚至是团体性参与,它是侗族文化活动的方式,也是侗族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随着电视、DVD、录像机、电话、手机等现代传播手段进入侗乡,人们交往的手段丰富了、时空距离缩短了、文化生活多彩了,传统的文化就显出了费时、费力方面的缺点,慢慢地在消退。现在,侗乡人民更愿意放着侗戏的光碟慢慢欣赏侗戏,而不愿几天几夜守在戏台下观看;侗族青年更愿哼唱流行歌曲,而觉

生境变迁与侗族文化传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