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手语者
用你的双手隔空操纵电脑。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真的实现了,也许你的下一代操作系统就可以直接使用。
汤姆?克鲁斯戴上特制的手套,面对一张超大屏幕,开始在虚空中作出各种复杂的手势。他在影片《少数派报告》中扮演的是一名未来警察,正在全美国人的基因档案数据中心搜寻疑犯。电脑迅速地回应了他的手势。他凌空抓起一堆图像数据,从中抽出一个人的资料,放大他的脸部细节,和他另一只手里的图像进行对比……整个过程阿汤哥一言未发。
手比鼠标更自由
在约翰-安德考夫勒(John UnderkoffIer)的实验室里,一切就像是电影里的翻版:你伸出两根手指,可以随意拎出屏幕上的物体,再用手把它拉近拉远,或者一挥手把它扔到对面墙上去。当年,安德考夫勒本人正是《少数派报告》的科学顾问,他亲自指导了汤姆
?克鲁斯的每一个动作,让人机交互专家们也挑不出刺来。电影里的时间是2054年,但在它播出仅7年后,这一情景就成为了现实。
这个真实的无接触人机界面系统名为G-speak。它位于洛杉矶的奥布朗公司(Oblong Industries),占据了一整间屋子,由一台桌子大小的平板电脑、三面墙的投影仪、若干个摄像头和一只手套组成。开发G-speak的源头可追溯到1994年。该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开展了一项课题,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人脑中未能使用来和机器交流的大量功能区域,例如:解读空间能力、解读几何能力、解读物理结构能力等等。简而言之,就是拓展人机交互界面的范围。那时,安德考夫勒还只是这家著名实验室里的一名普通学生,而今天他已经是奥布朗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人手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操作工具”,安德考夫勒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说。无论键盘还是鼠标,这种对话方式都不是人自然具有的。在现实生活中,有谁会为翻开一本书去寻找按钮?人手的运动要多样化、自由得多。“我们的想法是扔掉鼠标,让双手去做它们能够完全胜任的事情。”安德考夫勒说。G-speak“凌空”出世,第一个实现了手势操控的3D化。也因此,G-speak被发明者自称为“自1984年第一个计算机界面发明以来最重要的―步”。
走在这条路上的还有微软。2007年微软公司发布了一项题为《人类的本质:2020年的人机交互》的分析报告,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生理界限将在10年后彻底消失,人们日常使用的鼠标、键盘和显示器等常规媒介将被替代。2009年1月,在美国拉斯韦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开幕演讲上,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说,“语言、手势及手写输入将成为我们与个人电脑、电视及手机互动最普遍的方式。”鲍尔默的预言是审慎的,他说,“我们或许还会使用键盘和鼠标进行计算机操作,但用户界面将朝更直观自然的方向发展。”
为计算机发明手语
要让计算机看懂手势,首先要为计算机编写一套“手语”,就像编程语言那样沟通人和计算机。手势必须既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又能让计算机能“看懂”。微软研究手势指令的负责人莫里斯(MEMorris)打了个比方,如果要启动一个“帮助”指令,多数人都会凭直觉划上一个“问号”,而不是将眼睛死盯在屏幕上搜寻帮助按钮,然后用手指小心翼翼地点中它。
触摸屏有一套现成的手势,但是莫里斯发现,人们更喜欢在空中做手势,而不是贴在一块屏幕上,而且扣‘手势时还不限于二维平
电脑手语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