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买卖的大时代
在URBN 酒店住了三天之后,露伊斯搭上了飞往深圳的航班。她也许并不知道,中和她在上海这段时光的减排量,恰恰来自于她旅途的目的地。在深圳市,下坪场垃圾填埋场把甲烷废气回收,用来发电。从2007 年3 月以来,不仅发电超过4000 万度,。
流通的碳积分
买入产生于深圳的减排量,再把它卖给上海的酒店,这是碳批发商“环保桥”完成的工作。就好像在金融领域通过银行的汇票实现异地转移资金,碳批发商们把减排量像货币和证券那样进行交易,在纸面上实现了客户“碳中性”的目标。
总部在伦敦的“环保桥”从2005 年开始先后在印度和中国设立分公司进行碳批发交易。而在当年1月份,欧盟刚刚建立了碳排放市场,通过确定碳排放的价格,一方面激励欧洲的公司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帮助它们购买世界上其他地方削减的排放入计量。
作为碳批发商的“环保桥”与“点碳”等国际碳买家和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金融机构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参与减排项目的开发与中介,在帮助这些项目成为CDM 项目之后随即收购其中的减排量。进入流通领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被称作碳积分。碳积分市场三年来的交易金额超过了200 亿欧元,除了承担强制减排义务的企业在买进碳积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向零售商自愿购买碳积分。
SEAL CARBON 的崔萌萌从事碳零售有两年多了:“由中国提供的碳积分目前占全球的1/3,是巨大的卖方市场;而低碳生活的观念正随着减排项目的不断增加而流行。”事实上,已经开始有人通过海外的公司购买碳积分来消除自己的碳足迹。
2007 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主持人芮成钢购买了自己开车一年的碳排放额度,按每周平均行驶200 千米计算, 吨二氧化碳支付了300 多元人民币。他是通过一家面向自愿市场的碳积分零售商“气候之友”(Climate Friendly) 购买的碳积分。零售商把资金投入新西兰和马达加斯加的风力发电项目、美国和哥斯达黎加的太阳能项目以及印度的农作物发电项目等,然后从全世界寻找碳积分的消费者。“气候之友”公关经理布莱尔
•帕丽斯透露,“目前我们在全球有数千名客户,芮成钢是最早的中国客户之一。”
排放越少利润越高
形成碳积分自愿购买市场的还有众多的企业。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首先开始通过每年购买35~45 万吨碳积分实现了“碳中性”银行的形象,随后澳洲普华永道、谷歌和雅虎等国际大公司也纷纷买碳,成为“碳中性”公司。“在国际上,自愿购买碳积分已经成为一种公关手段既可以赢得顾客欢心,也可以借此树立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形象。”崔萌萌这样解释说,“其实中国也正孕育着一个自愿减排的市场,然而目前却还没有本土的零售商。”她曾为一家国际碳交易公司工作,而如今她和朋友合伙成立SEAL CARBON 公司从事环境咨询和碳积分零售。
“除了大型跨国企业,很多小公司也会购买碳积分。”崔萌萌向记者透露,一家做竹艺的美国厂家正在和她们接触,也许将成为公司成立之后的第一个客户,“用竹子做家具和工艺品,本身就比用工业材料要环保。如果能再赋予它零排放的意义,会使产品的档次升高。或许这些竹艺能卖出更高的价格,而碳积分会在提升的利润空间里得到增值。”而且对有些排放本来就不高的行业
碳买卖的大时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