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卫生改革与发展
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
何晓敏
基本概念
一、卫生部门和卫生改革
(一) “卫生部门(Health sector)”包括:
卫生服务的提供者、资助卫生服务的资金流通环节、卫生服务过程提供专业性投入的机构、能够控制、资助和影响卫生服务提供者的财务中介、计划和管理人员、提供预防服务的机构。
(二)卫生部门特点:
复杂性、存在利益冲突、卫生体系构成和健康价值观植根于社会环境、政治性强
(三)卫生部门改革
是为改善卫生系统绩效而进行的有目的、可持续、战略的变革。通过改变卫生的重点、法律、规则、组织和管理结构、以及筹资安排而实现。
卫生部门改革(HSR)变革对象:
1、卫生政策;2、构成并实施卫生政策的组织机构、系统与文化。
卫生改革的步骤
其大致的步骤包括:
确定问题、分析原因、政策开发、政治抉择、实施改革、评估效果,进一步确定存在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
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
1、历程回顾
2、新医改主要内容介绍
1985:中国医改元年
1985年称为中国医改元年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的背景下, 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中国的全面医改正式启动。
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放开搞活,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
改革的基本做法,则是“只给政策不给钱”。
成效:
医疗机构数量、先进医疗设备保有量等卫生总量大幅度增加,80年代末,城乡居民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弊端:
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失去政策支持,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网破坏严重。
医疗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卫生事业公益性淡化,部门行业作风开始变坏。
1992:向“医疗市场化”进军
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卫生系统当然也加入了这个进军。
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按“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要求医院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成效:
医疗卫生事业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仍高速发展:1980年中国卫生机构数量18万家,到2000年已有32万家。
弊端:
医疗费用飞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时有发生;
医药市场混乱,药品虚高定价、以药养医情况严重;
城乡差距明显:中的国家之一。
争论焦点:
医疗应该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
医院是不是掉进钱眼里了。
22卫生改革与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