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杯酒人生
西宁右通海藏,左引甘凉,是青藏高原上出现的第一座城市。历史的南来北往、东突西进在这里留下了汉、藏、回、土
等三十多个民族。西宁的历史就是不同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历史。
在西宁最好的季节里,他们一起相聚在茶园,他们的目光越过湖泊,穿过草原,翻过雪山。细碎的生活在一壶茶,几杯
酒里变得惬意而开阔。
一
七月,当全国各地都酷暑难耐时,西宁却迎来了自己最好的季节。风行花红,草潮深广,天空像一座大海,闪烁着蓝色
的湿润。空气里一片清凉,大街上悠然穿行的人们,毛孔中都冒着舒服。这里被称为中国夏都。
四面八方的人儿都涌到这里来避暑。所以机票、火车票,一票难求;住宿、餐饮,都异常火爆。西宁的大街上到处都是
戴着牛仔帽,吃着羊肉串的游客。
而这时候的西宁人都奔向一个去处――茶园。茶园在西宁不仅仅是喝茶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是融喝茶、喝酒、吃饭、打
牌、聊天为一体的户外去处。
西宁大概是中国茶园最多的城市。在郊外的山野林中,在草木繁盛的公园里,在流水淙淙的河边,在市区内一切有树木
和芳草的地方,都有茶园。
几顶或数十顶太阳伞顶着蓝莹莹的阳光在大地上长出来,大大小小,错落有致。伞下面喝着烧酒吃着手抓肉的一桌人,
说说笑笑,烟来酒往,生活的芬芳不断向四周波散。
只要一有空或到周末,西宁人就会呼朋唤友,提前选好茶园定好包房,一大早便来到茶园。没有来及吃早餐的,简单吃
一点自带的早点。大家一起商量着点好一桌主菜,这桌菜不是马上要吃的,而是下午三、四点才享用的。
然后,找一片林荫地,上一盘大板瓜子,一碟蚕豆,几杯三泡台,当然,青稞酒是断然不会少的。三两知己,七八朋友
围坐在一起。阳光透过细密的枝叶洒下来,一天的幸福就此开始。
聊天的聊天,打麻将的打麻将,打扑克的打扑克,喝酒的喝酒。累了,把衣服往地上一铺,倒地就睡。不用害怕蚊子―
―这玩意西宁没有。一直到下午三、四点钟玩累了,肚子也饿了,这才又都聚到一起大快朵颐。
西宁的茶园实际上是青海地方小吃汇聚的地方。其中首推手抓羊肉:吃时一手抓肉,一手握刀,边割边吃,难以罢口。
再打开几瓶青稞酒,个个喝得满脸出彩。
喝到高兴处,就有人扯开嗓子喊起了“花儿”:“黄河沿上的牛吃水,鼻圈儿拉不进水里;端起饭碗想起你,尕面片捞
不到嘴里。”周围的人用筷子敲瓶敲碟伴奏,最后成了大合唱,把气氛带到高潮,一直玩到晚上八九点,才意犹未尽地
打道回府。
过不了几天,又会有人组织一起去茶园聚聚。每个夏天,西宁诗人宋长?总得去个一二十次茶园。他说,有酒,有吃,
有撩拨心的“花儿”,有可意的人在身边,就是最幸福的人了。
西宁本地人去茶园,通常说“逛”或“浪”茶园,自有几分情趣。这些大大小小的茶园,使西宁宛然成了一个泡在茶杯
里的城市。其实,茶园是西宁这些年才兴起的休闲文化。
不过,西宁人对于户外的热爱,自然的亲近却是天生的。西宁人喜欢带上东西到室外去吃,哪怕是只有一包瓜子、一瓶
啤酒也要到外边找个地方去喝,也觉得比在屋里有趣。茶园不过是一种现代方式的浓缩而已。
以前,西宁市没有自来水,一到开春时,大人们就去西门口的河中去洗冬天的棉衣棉袄,这时候还会准备一些吃的,带
着小孩子一起去,顺便在外边进行一次野餐会。
闲暇的时候,家家户户还专门出去踏青,宰上一头羊,带口锅,备些蔬菜、面片就出门了。拮据的家庭就炒个青菜,凉
拌个萝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就着馍馍吃,也一样嚼得有滋有味。
走在西宁的街头,常常一抬头就能看见一抹红艳艳的海棠从破旧的砖房里伸出来。几个男人拿着几瓶啤酒坐在门口,没
有菜,就着闲话,一喝就是一下午。
二
西宁人说他们喜欢茶园,喜欢自然,是因为这里的冬天太漫长了。西宁的春天往往到五月才姗姗来迟,六月还可能会下
雪。过了九月,夏天就匆匆而去,天气骤冷,颜色单调。西宁的夏天是天堂,只有两三个月的天堂,所以特别值得珍惜
。
可我总觉得这兴许还因为西宁人骨子里有游牧民族和草原文明的传统。中国冬天寒冷的地方很多,可其他地方却没有衍
生出这种文化。
宋长?说,有了茶园,西宁人躁动的心在海拔2270米的高地找到了故乡。这是一片大气的中原文化、神秘的西域文化和
野性的草原文化杂糅的土地。所以,才有了如此与众不同的茶园文化。
西宁很小,转来转去都离不开那十字街。但西宁人却把茶园开到了青海湖边、金银滩草原上、祁连山间。他们把自己的
小日子过得异常开阔。
我认识的第一个西宁人是我的大学同学,一个女孩。这些年,我看着她不停地行走,不断地尝试生活的可能性。她在微
博上留下一句签名档:“发现自我然后出走。”
在西宁,我发现
西宁杯酒人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