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
赵朝海朱岗杨梅春
2005 12 14
前言
---------人类粗暴地撷取资源在近几十年来支持了经济的快速成长,并提升工业化国家的物质标准,但却同时让地球的森林、土壤、水资源、空气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加速恶化,当世界走到生态超荷的地步时,传统的经济发展也将造成自我毁灭与无可避免的贫困。如果继续在同样的历史路径上发展会危害到我们仅有的生存,而在此同时,却几乎没有任何迹象显示目前的永续性手段可以扭转全球性的经济恶化。因此,更有效率的永续性手段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生态足迹的概念
由于任何人都要消费自然资产,因此对地球生态系统构成了影响。只要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压力处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地球生态系统就是安全的,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处于可持续的范围内。但如何判定人类是否生存于地球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范围内呢?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威廉(William)及其博士生瓦克纳戈(Wackernagel)于1992年提出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它定量地衡量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
其定义是: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 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能力进行比较,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是否具有安全性。
关于生态足迹的概念,“一只负载”,这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一形象化概念既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也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机制。这就是,当地球所能提供的土地面积容不下这只巨脚时,其上的城市、工厂、人类文明就会失衡;如果这只巨脚始终得不到一块允许其发展的立足之地,那么它所承载的人类文明将最终坠落、崩毁。
一)基本概念
生态生产性土地与全球生态标杆
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生态生产也称生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法的所有指标都是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而定义的。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分为6大类: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草场、建筑用地和水域.
全球生态标杆实际上是全球人均总生态承载力,衡量的是人均全球总生态容量。
生态容量为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可无限持续的最大资源利用和废物产生率。
生态承载力就是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总和。
人类负荷指的就是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它由人口自身规模和人均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共同决定。生态足迹分析法用生态足迹来衡量人类负荷。它的设计思路是:人类要维持生存必须消费各种产品、资源和服务,人类的每一项最终消费的量都追溯到提供生产该消费所需的原始物质与能量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所以,人类的所有消费在理论上都可以折算成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人口的持续生存必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即为生态足迹。它既是现有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又代表现有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的人口持续生存下去而对环境提出的需求。
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 出现生态赤字, 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其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这说明地区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其不可持续的程度用生态赤字来衡量。相反,生态盈余表明该地区的生态容量足以支持其人类负荷,地区内自然资本的收入流大于人口消费的需求流,地区自然资本总量有可能得到增加,地区的生态容量有望扩大,该地区消费模式具相对可持续性,可持续程度用生态盈余来衡量。
假定地球上人人具有同等的利用资源的权利,那么各地区可利用的生态容量就可以定义为其人口与全球生态标杆的乘积。因此,如果一个地区人均生态足迹高于全球生态标杆,即该地区对环境的影响规模超过其按照公平原则所分摊的可利用的生态容量,因而产生赤字。这种赤字称为该地区的全球生态赤字。相反,如果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生态标杆,即该地区对环境的影响规模低于其按照公平原则所分摊的可利用的生态容量,因而产生盈余。这种盈余称为全球盈余。全球赤字用于测度地区发展不可持续程度,全球盈余用来衡量可持续程度。
生态足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