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评鉴“播州文化”.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评鉴“播州文化”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物质生活、风俗习惯往往有很多不同。学者们根据这种现象的存在,提出了地域文化这个概念。贵州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有着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这是天公的恩赐,是推也推不掉的。
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汉文化与土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最早发生在紧邻巴蜀的黔北地区,两者结合后衍生出来的地域文化,再与其后进入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相互浸润、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文化。这种文化生长在唐宋以来的播州地区,不妨称之为播州文化。
播州文化是以历史上的播州(今遵义市)为依托,延伸涉及黔东、黔西北、黔中部分地区的,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和连续表现形式的地域文化。它不仅是汉文化与黔北地区土著文化结合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也是包含若干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因子的一种特色文化,是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圈的组成部分。
播州作为行政区划,经历了唐、五代十国、宋、元,明几个时期。南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
1239年)设播州安抚司,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改播州为播州宣抚司,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升为播州宣慰司,直至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杨应龙被明军剿灭,前后将近一千年。
深受巴蜀文化影响的播州文化,在物质层面上是一种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地域文化。秦汉之际的黔北早已过上了“耕田,有邑聚”的农业生活。唐代遵义已开始兴修水塘库堰,乌江以北地区出现稻田两熟制。明初的大开发,有力推进了播州地区经济的发展。就连率军平播的李化龙,在《播州善后事宜疏》中也不得不感叹:“环播州幅员千里,田地无虚数千万亩”,“白田坝沃壤数百里,其地方殷富,人物颇华”。
精神层面上的播州文化是一种多元多彩,具有较强兼容性、开放性、延续性的地域文化。
播州文化的多元,不止表现在拥有多种民族文化方面,更表现在文化类别的多样上。以乌江、赤水河为依托的农耕文化,以川黔驿道为主轴的通道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的酒文化,以湄潭、凤冈为代表的茶文化,以杨粲墓及黔北民居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中世纪城堡海龙屯为代表的军事建筑文化,以名列贵州四大土司之一而形成的土司文化等等,都是播州文化的子文化。今天我们在黔北地区看到的那些悠长的青石板街,临江而建的吊脚楼和古韵犹存的小镇,正是播州文化传承给后人的无字史书。

延续性和整体性是播州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一种文化能延续近千年,是需要顽强生命力的,播州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文化。从西汉政府的官方移民开

评鉴“播州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83252951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17-11-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