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徐灿的咏春词
摘要:明末清初的才女徐灿天资聪颖,诗词兼擅,尤精倚声。在她传世的《拙政园诗馀》99首词中,咏春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传达的情感意绪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分量。对咏春词的探讨,可以从一个侧面探知女词人的心境和情感意蕴。
关键词:徐灿咏春词
徐灿,字湘苹,长洲(今江苏苏州西南)人,为明光禄丞徐子懋的次女,后嫁海宁陈之遴为继室。徐灿一生诗词著作颇丰,有《拙政园诗集》和《拙政园诗馀》传世。
“伤春”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主题。面对花开花落、草长莺飞,诗人往往有绵发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说的:“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为一位历经人生风雨,而内心世界又极为敏感的女性,徐灿对于春天有着极其丰富的感触。在《拙政园诗馀》的99首词中,例如《点绛唇?春暮》等直接标明写春的作品有25首,而无题或题为其他、实则借写春景抒情的作品有
20首左右,可见徐灿对于春天情有独钟。
徐灿的一生经历坎坷,尝遍了人生的悲欢苦乐、家国兴亡。少女时期在苏州城外支硎山下过着欢乐静美的生活,那样的欢愉是诗人一生回味不尽的美好回忆。婚后的徐灿与丈夫陈之遴琴瑟和谐、志趣相投,而明清之际的战火纷乱打破了他们诗情与爱情合一的生活。丈夫随后仕清失节的经历又让故国情怀极重的徐灿一直耿耿于怀。经历了杀戮、血腥的明清战乱,感受到易代的茫然与飘零,怀揣着对故国的坚守和志节,各种难以言表的忧患与伤怀郁结心中,形成了徐灿欲说还休、欲言难言的幽咽词风。在她为数众多的咏春词中,各种情怀交织其中,使得咏春词作内涵丰富,总体而言,大致包含了以下几点意蕴:
一、伤春惜春及闺中惆怅
春天万物勃发,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好景难驻,面对飘花零落,暮春风雨,词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发了大量对春光逝去的惋惜之情。《卜算子?春愁》云:
小雨做春愁,愁到眉边住。道是愁心春带来,春又来何处。屈指算花期,转眼花归去。也拟花前学惜春,春去花无据。
词人的“春愁”如春雨般绵密,漫天漫地之中扑面而来。这是愁与春来,花随春去的惆怅。“春来”与“春去”,转瞬即逝,美好的春花也随之短暂绽放、转眼凋零残败,即使“惜春”也无法挽回它的逝去。这样难以长久的美好,令词人心生遗憾和愁绪。
“未信桃花,偷将春色争飞去。”(《点绛唇?春暮》)
“又是春光将尽,东风愁煞梨花。”(《西江月?感怀》)
“生怕子规声,啼绿庭前芳草。”(《如梦令?春晚》)
这类词句以细腻优美的笔致,借春花、子规等春天的意象,抒发了伤春惜春之情,蕴含了无限留恋和惋惜。闺中女子对于飘零的落花总有言说不尽的忧伤。风雨中如雨滴般飘落的春花使闺中愁苦哀伤的词人同病相怜,无言以对,亦不敢对。古人常以花喻女子,花落春残往往使女子联想到自身容颜逝去,故伤春怜己之情难以尽述。这也正是她在《一络索?春闺》中写的“惯送好春归去,怕和花语。”
二、伤春怀人及思乡
正如江淹所写的“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伤春怀人的传统古已有之。徐灿的情感极细致敏锐,也极真挚深沉,加之她的人生遭际坎坷,使得她的咏春词虽也写传统的怀人怀乡题材,却有着别样的情感韵致。如《满江红
?有感》云:
乱后江山,意中愁绪真难说。春将去、冰台初长,绮钱重叠。炉烬水沉犹倦起,小窗依约云和月。叹人生、争似水中莲
试论徐灿的咏春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