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子生活在网上
豆子蓬蓬一直担心她的生活是一种不正常的方式。她工作勤奋,深得领导信任,热爱旅行音乐,还有一个小爱好:考古。从外到内,她和上海其他的白领没有什么不同。
她唯一担心的是,她的生活的一段被放到了网络上,豆瓣成了她的生活的―部分。
“此前我从来没有这样疯狂地在一个网络社区注水,我从来没有迷恋过任何论坛或者网游之类。有时候我觉得太浪费时间了,有时候觉得不安,一个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乐趣来自网络,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吗?”
触豆记
蓬蓬不太记得是因为什么才注意到豆瓣网的,2005年6月,她使用网络搜索时,偶尔搜到了一个博客,在那个博客上看到了关于豆瓣网的介绍和评论,于是她作为豆瓣网的第1700多位用户,闯进了豆瓣网。
豆瓣于2005年3月上线,到6月还没有什么人,也没有太多内容,今天的豆瓣全是豆子们以蚂蚁搬家的功力,一点一点砌起来的。豆瓣在今天,,这是当初的豆子没有想到的。
“其实我对新的科技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只要东西符合我的兴趣就好了。”蓬蓬说。在此之前,蓬蓬曾经被许多朋友邀请进入过他们的社区,比如猫扑,但是,在其他的地方,蓬蓬经常有一种找不到方向的感觉。“你知道你的朋友喜欢什么,但你怎么保证你和你朋友的朋友仍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蓬蓬说,她认为这是其他的网络社区不能吸引她的原因。
今天,蓬蓬已经是豆子里面的资深用户,豆瓣的创始人杨勃说:“豆瓣的前2500名用户是豆瓣的核心。”蓬蓬也很赞同这句话,“据我所知的,和我们差不多同时间进入的豆子,很多都一直玩到现在,而后面的人却普遍走马观花。”
在进入豆瓣之前,蓬蓬几乎没有在网络论坛里注过水,今天,她所在的豆瓣小组“”是豆瓣里最资深的小组,和那些最初的资深用户一样,她也参与了许多豆瓣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蓬蓬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曾经大量地把她接触到的碟和书的信息录入到豆瓣里。“豆瓣的所有内容,都是由豆子们一点点建设的,我们可以说是看着它一点点长大。”蓬蓬说。随着豆瓣长大,她和其他人还曾经认真地讨论过豆瓣的出路问题,这些都是普通的网络社区用户所不具备的归属感,这就是
――真正的互动与建设性。
生活被豆瓣化
2006年,蓬蓬有机会去欧洲,在意大利的一家书店,她拿起一本看上去不错的书,很自然地想到“不知道豆瓣上有没有对这本书的评论”,想完后,她突然想起自己的现实位置,并惊觉生活已经被豆瓣化。
“生活豆瓣化”最初由一个豆子在豆瓣里面提出,并引起了广大豆子的共鸣。在广大豆子所生存的小组里,有许多小组已经形成了跨越网络疆界的圈子,彼此对对方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都非常熟悉,豆子们形成了固定的网上聚会的习惯,并慢慢地扩展到网下,成为真正的朋友。
“在豆瓣的这几年,我觉得最珍贵的就是认识了现在这批人
豆子生活在网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