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与裴斯泰洛齐
卢梭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时代背景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出现高潮。当时,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许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旧体制发起冲击。在法国众多著名启蒙思想家中卢梭也是其一。卢梭对法国社会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坚决否定封建王权,热烈倡导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统治者如果违反了民意侵犯了人民权利,撕毁大家都应该遵守的社会契约践踏公共意识,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生平简介
童年生活。1712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母亲难产而死。卢梭在父亲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的小说,深深体会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
独立谋生。由于父亲被放逐,卢梭从13岁开始了四处谋生的生活,先后做过律师书记、雕刻匠学徒。但是这些都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私下里把附近一个租书店里的书用一年的时间读完后决定离开日内瓦到巴黎。
结识华伦夫人。华伦夫人对卢梭产生了深远影响。她鼓励卢梭野外旅行,使他领略到自然风光的美丽,影响了他的人生观、教育观。她培养了卢梭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卢梭的音乐才能。
征文获奖。1750年,卢梭参加了第戎科学院开展的一次有奖征文活动一举成名。
隐居著书。1756年至1762年,他厌倦了15年城市生活的卢梭在巴黎乡下隐居著书。政治学名著《民约论》、教育学论著《爱弥儿》等。
凄惨晚年。《爱弥儿》的发表触怒了统治阶级,该书被禁。流亡生涯、不安宁的岁月并未影响到卢梭的著述,如《忏悔录》等。
儿童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论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和社会政治观基础上的。
卢梭受洛克哲学思想的影响,把唯物主义经验论作为自己哲学的思想的出发点。在认识论方面,卢梭坚持唯物主义感觉论,反对天赋观念论。他也看到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联系,但是他并不真正理解两者内在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质的区别,他所理解的理性思维活动不过是感觉的组合、分离和比较。因此,导致他在教育方面过分强调感觉教育。
二、自然教育观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另一方面,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
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三、论儿童的身体的养护和锻炼
卢梭认为,0~2岁婴儿时期的教育,主要是让儿童的四肢和各个器官得到自然发展,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锻炼和增强儿童的体质。卢梭有关儿童身体发育和养护的论述,很多地方是借鉴了洛克的体育观点。卢梭还提到,自由人的培养要从婴儿时期开始。
婴儿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从大自然受到教育。在这个阶段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教育。体育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使其身体得到健康的发育。因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应把婴儿的充分而自由的活动放在第一位。为此,卢梭要求,婴儿的穿衣要宽松,不要紧紧地束缚他,以便于婴儿四肢自由活动。
四、论儿童的感觉教育
卢梭认为教育者不应向儿童灌输知识和道德,而应进行身体的各种感官的教育。卢梭反对洛克的从小对儿童进行理智教育的主张。他认为,理智是一切官能中最后得到发展的官能,是由其他官能综合而成的。因而,不能在理智还没有得到发展时就对儿童强行灌输,否则,形成的偏见将会妨碍儿童以后接受正确的知识,妨碍他今后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及智力的发展。在感官教育中,卢梭要求进行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训练,特别是视觉和触觉的训练。
卢梭反对知识教育主要是指空洞的、说教式的教育,而不反对儿童与实际活动和事物相结合的教育。
在道德教育方面,卢梭也反对口头说教,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体验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自然后果”法。
评价
《爱弥儿》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他之前的许多教育论著及教育实践者都是将儿童作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来看待,而教师、成人始终是教育的中心,忽视儿童的价值与人格,忽视儿童的天性、生理心理特征、生活能力,主观地设想儿童的未来,把儿童引向追求遥远的利益,千篇一律的灌输方式造就了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使他们丧失了活生生的力量。
卢梭第一次把儿童提升至教育的中心地位,实现了教育对象和过程的主体转换;就在于他重视儿童的天性,详细论述了儿童生理、心理因素在教育中的极端重要
卢梭与裴斯泰洛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