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反不正当竞争法.ppt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6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主讲:孙增芹
1
一、竞争的涵义与功能
1、市场竞争,也称为商业竞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在市场上以较有利之价格、数量、质量或其他条件争取交易机会的行为。
2、竞争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其一是适应与协调功能
其二是激励与创新功能
其三是分配与监督功能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2
二、不正当竞争
1、概念: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第2条:“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2、特征:
第一,主体的特定性,即不正当竞争主体是经营者。
第二,主观上的竞争目的性,即经营者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仍然是以竞争为目的,只是其所采用的手段是不正当的。
3
第三,手段上的非商业道德性,即经营者为了竞争采用了违反或者背离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它是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关键。
第四,行为的危害性,即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4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
1、据考证,早在古罗马时期,罗马皇帝颁布的限制粮行密谋提价的“粮食买卖法”,就是最早的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范。
2、现代意义上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发端于美洲。1889年加拿大颁布的《禁止限制性的合并法》,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竞争法。1890年美国参照加拿大的立法,制定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09年德国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开始向欧洲蔓延;1934年日本颁布《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开始在亚洲确立。
5
第二节不正当竞争行为
主要内容: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界限
6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在营业中为竞争的目的采取的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7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界限
(一)仿冒(欺骗性交易)行为
1、仿冒行为的概念
仿冒行为又称商业混同行为,它是指经营者采用欺骗性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相混淆,以造成购买者误认或误购为目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所造成混淆和误解的标的不同,可以把仿冒行为分为产品仿冒行为、质量仿冒行为、产品价格仿冒行为和外观仿冒行为等。(傍名牌)
8
2、仿冒行为的特征
A、仿冒行为是以竞争为目的的。
B、仿冒行为表现为对他人的标志或标识的利用。如商标、商品名称、包装、装潢以及企业名称或姓名、产地名称、质量标志等。
C、仿冒行为的本质是欺骗性的。仿冒者搭名牌产品的便车,不正当地掠夺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欺骗与之交易的消费者和经营者。通过欺骗手段,行为人不正当地占有了他人潜在的或现实的市场份额。
9
3、仿冒行为的种类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璜,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璜,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10

反不正当竞争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分享精品
  • 文件大小2.54 MB
  • 时间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