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创新施政模式
2005年7月10日,青岛电视台“市民会客厅”里,山东省委副书记兼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青岛市长夏耕,就如何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缩小南北城市差距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与300多名市民代表进行了坦诚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据了解,青岛市借助电视对话,来推进地方的民主政治进程,在全国尚属首例。而这仅仅是“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活动的众多形式之一。
翻检青岛官方提供的材料,我们发现,以“民”字为关键词的施政理念与具体举措比比皆是―――“问政于民”、“听政于民”、“议政于民”……。一直甘做“品牌经济”幕后推手的青岛政府,近来突然一改惯常之低调,频频与市民、商界、媒体、学界联动,以各种可能的形式,不断推进施政创新。
那么,青岛为什么要推行施政创新?它“新”在哪里?有哪些值得吸纳和借鉴的地方?又有哪些需要继续完善之处?
“市民月活动”:决策机制的根本转向
《决策》记者在青岛听到这样一段佳话:在2003年第一届“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活动中,青岛市自由撰稿人于清教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网上发出了一条《“民心工程”:让市民代表参与验收如何?》的建议。建议中,于清教尖锐地指出:
“民心工程”验收环节中的许多方面不能令人满意。有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只做表面文章,隐蔽工程则大肆“糊弄”,这样的工程单凭几个主管部门的签字验收往往存在“腐败嫌疑”,也经常致使“民心工程”变成“民愤工程”。既然是“民心工程”,笔者强烈建议选择部分市民代表参加验收和监督。
令于清教大为惊讶的是,10多天之后,青岛市建委就以8项制度给以“回复”:听证制度、公示制度、问询制度、巡视制度、跟踪制度、参验制度、交接制度、通报制度。其后不久,他又接连被市建委邀请参与海滨步行道、东西快速路两项“民心工程”的检查验收。
“没想到市民一条小小的建议,对政府的影响居然如此之大!”于清教感慨万千。此后,他又多次向一些政府部门提出意见,每次得到的回复都非常及时,而且能够看到具体的行动。他说:“现在,政府有关部门对百姓意见更重视了,反应更灵敏了。市民月活动改变了我,因为在市民月活动中受到鼓励,这两年我对城市的责任感更强了。”
肇始于2003年7月的“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活动,如今已是声名在外。其宗旨“问情于民、问意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被视为青岛政府决策机制发生根本转向的重要标志。
青岛市政府调查研究室副主任于宏伟告诉《决策》记者,这项活动是在市委书记杜世成的动议下开展起来的。中共十六大之后,新一轮政府创新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杜世成也在反复思考: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青岛能不能率先启动、破题?最终,他选择以“改革和完善党委、政府决策机制”为突破口,载体就是“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活动。
“我准备听一些刺耳的意见。群众有几句牢骚话不算什么,有些发泄出来更有利于理顺情绪。”杜世成如是说。2003年,青岛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表明,%,%,%,平均满意度为52分。
市民月活动期间,青岛市民通过青岛新闻网、青岛政务网、金宏网及政府公开电话、市长公开信箱或直接来信的方式,围绕“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建设发展积极建言献
青岛创新施政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