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人格标志中经济价值的法律保护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人格权被商业化利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人格权在经济方面的利益冲突越来越突出。而从“周海婴诉绍兴越王珠宝金行侵犯鲁迅肖像权案”到“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案”,则体现出死者人格标志体现出的经济价值带来的法律问题。死者人格标志中的经济价值保护是人格权保护中的一个特殊问题,主要在于其主体的特殊――无权利能力人,以及客体的特殊――非传统的人格权的精神价值。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既涉及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的问题,又涉及死者人格权益保护的问题。
关键词:死者人格标志;经济价值;法律保护
一、死者人格权益保护的性质
对于死者人格权益保护的性质问题,学理上有各种学说,此处选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来进行说明。
。由于死者已经丧失了权利能力,不再具有人格权,只有生存着的死者的近亲属能够作为权利的主体,获得法律的保护。而根据公民通常的观念,死者的名誉、好坏,往往影响对其
近亲属的评价,因此,法律保护的其实是死者近亲属的人格利益。同时有学者指出,“如果侵害死者名誉导致死者遗属名誉受损,则属于侵害了遗属的名誉权:或者损害了遗属对死者的敬爱追慕之情,也侵害了遗属的人格利益,遗属均得请求停止侵害和损害赔偿。”但此说说将死者的人格与其近亲属的人格相联系并混同,在教义学上造成了逻辑与价值的矛盾。在人活着的时候,对其人格的侵害一般并不能成为其近亲属主张损害赔偿的依据。也就是说,法律一般并不认同对一个人人格的侵害,会造成其近亲属的人格损害。[1]其次在赔偿请求权人的次序及是否可以重复赔偿等问题上的重大障碍。
。该说认为,应当予以保护的死者的人格利益是一种法益,保护死者的法益不?H仅是死者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利益的需要。[2]但此说在民法体系上也存在内在矛盾。首先,公共利益只构成民法对于私人利益保护的边界,并非民法的直接保护对象。其次是保护期间的矛盾,如果死者人格的保护是一种公共利益,那么显然这个公共利益并不会随着死者近亲属的死亡而消灭。[3]而假如允许这种没有期限的保护,就会造成很多的矛盾,例如“绯韩案”等。
。该说认为,人格的静态方面主要包括姓名、肖像、名誉和隐私,它们表现为某一主体在过去实现和固定了的人格特征,其存在不依赖于生命。故而自然人死亡后,仍可以继续享有某些人身权,即部分权利能力。这种学说避免了间接保护方法存在的上述障碍,能够更好体现对于死者的尊严和人格予以保护的价值判断。其正当性基础在于死者仍具有一定的人格存在,并非人的所有法律关系都随着死亡而终止,应当继续受到尊重,获得法律保护。
二、死者人格标志中经济价值的保护
死者人格标志的商业利用问题既涉及人格权中经济价值的问题,又涉及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问题。从人格权商业化方面来看,在美国法上人格商业利用权被认定为一种财产权,因而死者死亡后由其继承人予以继承。在德国法上,虽然它与非财产部分同属一般人格权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本质上是一种财产价值,因而适用继承法的规则由其继承人予以继承,但同时由于其与死者人格的紧密联系,继承人对其使用不得违背死者明示的或者可以推知的意思。
对于精神价值,适用直接保护说,认为死者具有部分权利能力,在其人格利益收到侵害
死者人格标志中经济价值的法律保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