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渭河陕西段生态修复与建设对策建议.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渭河陕西段生态修复与建设对策建议.doc渭河陕西段生态修复与建设对策建议
“十三五”期间,渭河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短缺,河道生态基流不足,水质污染情况有所反复,部分渭河沿河景观建设急功近利,以及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创新等问题。对此,应探索制定《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修复建设规划》,抓紧落实《陕西省渭河流域“河长制”实施方案》,建立水权制度,实行水权管理,探索排污权交易机制,进一步完善渭河全线管理体制机制。多措并举,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渭河陕西段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她的存在不仅是陕西关中地区传统农业灌溉的基础,也是沿岸大中城市现代文明的保障。渭河流域水环境对关中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渭河流域所在的关中地区,不仅是陕西省的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陕西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流域工业产值占全省90%,农业产值占50%,集中了陕西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65%以上的GDP,其经济社会发展对推动全省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上,渭河流域曾经气候温润,水草丰茂,沃野千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过度取水以及沿岸城市无序排污,使得渭河水量减少、污染严重。自2011年始,陕西省启动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到2015年底,渭河全线防洪能力大幅度提升,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沿岸的景观建设带动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特色农业等产业的发展,形成
“景美-民富”的良性循环。
步入“十三五”,渭河治理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部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渭河生态环境治理迎来了新的契机。渭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关系。渭河新一轮整治将以“生态修复”为关键词,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围绕渭河生态区的建设、保护、开发、利用来做工作。
“十三五”期间渭河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资源短缺,河道生态基流不足
一定的生态基流是维持河道基本形态,保证河流自净能力和基本的生态环境所必须的最小流量。随着关中地区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城市地面的硬质铺设使得雨水下渗能力降低,地面沟壑、水塘、湿地的消失,造成雨水蓄滞能力下降,对水的时空分布、水循环及水环境产生了多重影响,从而对渭河流域集水区的自然属性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渭河地表水资源量明显下降,这其中既有降水减少、陕西段入境水量减少的原因,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水库蓄水、傍河取水、雨水蓄积、水窖蓄水、水土保持和灌溉工程等。其中,人类活动是造成渭河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渭河流域本来就是资源性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缺水问题日趋严重。近年来陕西省通过对水库的联合调度、合理调度发电引水、加快实施
“引汉济渭”、“引红济石”等调水工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渭河的缺水问题。但这些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满足渭河陕西段河道的生态需水,供水缺口巨大,缺水量逐年增加,渭河陕西段共有4市41个县缺水,日缺水量达55万吨左右[1] 。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渭河水污染及水质恶化。
水质污染情况有所反复
一直以来,点源控制都是渭河水污染防控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通过新建扩建污水?理厂、关闭重污染、高排放

渭河陕西段生态修复与建设对策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xiong01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