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Scarlet fever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传染二病区实习生:李牧
简述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后脱屑
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并发症
链球菌感染后的不同表现:咽峡炎、丹毒、猩红热(对红疹毒素不具有免疫力者发生皮疹)
流行病理学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
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经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抗菌免疫: 有型特异性,型间无交叉免疫,可再感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抗毒免疫: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猩红热可再患。
流行特点:
季节性—温带为冬春季节
好发年龄—5-15岁
临床表现轻症化:抗生素应用、变异、抵抗力
A组溶血链球菌
侵入
咽峡炎
菌血症
猩红热
皮肤化脓感染
中耳炎
乳突炎
鼻窦炎
淋巴结炎
脑膜炎.
风湿热
肾炎
5
传染过程
临床表现
潜伏期:2-3天(1-7天)
特征性表现:三主症
发热中毒症状
咽峡炎
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后脱屑
临床表现
发热:持续性,伴有一般中毒症状,发热的高低及热程与皮疹的多寡及其消长相一致
咽峡炎:咽痛、局部充血、脓性渗出物。可先于皮疹出现
皮疹:
出疹时间:发热第2天开始发疹
出疹顺序:耳后、颈、上胸部 24小时内蔓及全身
典型皮疹: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
粟粒疹:带有白色脓头,不易破溃
线状疹(Pastia线):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或摩擦出血
出血性皮疹:严重病例
口周苍白圈:颜面部充血,无皮疹,口周充血不明显
其他临床类型
轻型:近年多见,病程短,仍可发生变态反应并发症
中毒型:少见。中毒症状明显
脓毒型:罕见。严重的化脓性炎症,可引起败血症及迁徙性化脓病灶
外科型或产科型:咽峡炎缺如,皮疹始于伤口或产道周围,中毒症状较轻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情况,接触史
临床表现:发热、第2日出疹,典型皮疹,疹退脱屑,咽峡炎
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阳性
红疹毒素试验:发病早期阳性,恢复期转阴
诊断
猩 红 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