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找春天
《找春天》教后反思
《找春天》是一篇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色彩。学习本文的目的,是要让孩子们感知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深挖文本是基础
就一篇课文教学而言,我们应该从三者去看教材,一是作者,二是编者,三是学者。所以,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深入钻研、理解文本,弄清楚这篇课文在内容、表达方面的特点,弄清楚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什么(思想内容)、学习和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掌握和运用什么(学习方法和习惯。)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话。
看到这篇课文后,我们便从四个层面着手理解:一是基本内容,也就是写的是什么;二是思想情感,表达了什么;三是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也就是语文文字背后的东西,四是语言表达,即怎么写的,有什么特点,表达的作用和效果怎样。本课内容就围绕“找”这个字眼展开,从一开始“急切地找”到“在哪儿找”“找到了”,再到“怎么找”,引申到“继续找”,全篇在“找”上做足了文章,所以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就抓住这个“找”字进行课堂设计。
另外,这是一篇儿童散文诗,全文把春天当作小姑娘来写,生动形象,但在表达上又各有侧重,比如第一自然段有两个重复的句子,作者正是用反复的手法突出了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和盼望,高兴的心情通过两声呼喊
跃然纸上;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体现孩子们找春天时激动、急切的心情。这些表达点正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悟的。所以钻研吃透教材是有效教学的“根”,根深则蒂固,根深则叶茂。
,与编者的目的意图对话。
文本作为教材,它就有了一定的“规定性”,融入了教材编写者的目的和意图,承担着阅读基本功、阅读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任务。所以我们在理解文本时就要关注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单元训练重点,二是课后思考练习。如低年级语文教学依然是将识字写字放入重中之重。本课的9个生字中7个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所以写字重点放在如何写好这类字上。其实这一知识点并不是新知,但反思我们的课堂,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所以,我们在关键笔画上做文章,扎实掌握这一书写规律。
二、定准目标是关键
目标是我们课堂教学行进的指明灯,切忌大而空,应该依据教材特点、深入挖掘,,面上研读、点上深究,不必面面俱到,应有所侧重,将目标定的小而实。如低年级的每篇课文都有认字
写字的学习目标,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设立符合学情、更有针对性的小目标,从音、形、义的角度进行目标的细化。本课我们就发现“嫩”这个字难读,所写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的特点,所以我们就把这一目标定为“认识‘羞、遮、掩’等9个生字,读准‘嫩’;会写“脱、冻、溪”等9个生字,写好“脱”这类“左窄右宽”特点的字。”这种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课堂上教到什么位,老师也就心中有数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本课的大目标之外,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的环节目标老师也应该清清楚楚。同样一份教案,不同的人上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这就是因为每个人对环节目标的清晰度各不相同。就像第一自然段中两个“春天来了”,读到什么情况到位?仅是高兴?还是有激动?学生读得平淡,教师应该怎样往目标上去引,这都建立在对目标有一个明确认识的基础上的。再如“探出头来”,是让学生从这个短语中体会什么?探?头?是找到了春天,还是找到了害羞的春天?只有目标明确,才会根据课堂上学生的
【课后反思】找春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