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分析
摘要:较之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参与度高、成本低、操作方便,因而广受青睐,成为当前发展速度最快的金融模式。但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仍是一个“新生事物”,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监管手段也相对单一和落后,因此互联网金融运行中的法律风险较为复杂。在此背景下,积极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表现及成因,并采取全面、有效的风险防范、控制对策势在必行。鉴于此,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并就其监管和防控提出相应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94-03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其产品类型、运营模式不断创新,且交易规模呈现几何增长态势。如今,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到和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它为广大群众带来了便利、快捷、透明度较高的金融服务,但同时也因其稳定性差、征信体系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等因素而为互联网金融参与者带来了种种风险。无论是“e租宝”跑路事件、万钧财富诈骗事件,还是“里外贷”平台融资自用事件,凡此种种,均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风险。对这些法律风险进行仔细思考,以利于从业者认识风险、控制风险,才是当下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常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
一般而言,法律风险主要分为刑事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和行政法律风险三大类。本文根据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特点将互联网金融风险分为六大类。
。为了得到投资人的信赖,让投资人更加全面的了解借款人,P2P网贷平台会将优质借款人的姓名、电话、公司住址、家庭住址等详细的个人信息发布到互联网上,供投资人查阅、删选。对网贷平台来说,优质借款人是其最核心的商业信息,将其发布在互联网上,有可能增加商业信息泄露风险。P2P网贷平台要发布吸引投资人目光的借贷信息,通常情况下要提供借款人公司的详细信息,从而导致借款人的商业信息被潜在竞争者获取。
。这主要是指侵犯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和投资人的商业信息或者隐私。例如2013年,出现了支付宝的转账支付结果页面被某搜索网站抓取,导致其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以及交易金额等相关信息泄露。这一事件出现后,支付宝积极配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支付宝对相关页面进行了严密的安全保护,一般情况下不会被搜索引擎抓取,而出现这一现象很有可能是用户自己将付款结果分享到社交平台或者公共区域,从而被搜索引擎抓取。支付宝的这一解释并没有完全消除网友的疑问,部分网友仍认为其存在安全风险。2014年,美国众筹网站KICKSTRAER被黑客攻击,造成很多用户隐私信息外泄。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提高金融交易率,势必要收集更详细的个人资料,确保借款人真实性,从而导致个人隐私得不到保护,外泄现象频频发生。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刑法修正案(七)》和《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以及2014年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项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保护公民隐私权。互联网金融平台未能妥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导致个人隐私外泄,很可能会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惩罚。
。这一风险主要是指借贷利息过高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服务平台“网贷之家”在2013年针对95家网贷平台进行统计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