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教学低效行为的反思
摘要:教学改革日新月异,创新教学模式令人眼花缭乱。在纷杂的教学行为背后有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行为很值得我们反思。找出这些误区,并分析原因指明出路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行为误区;教学误区的原因;如何有效设计教学
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渐丰富。历史教学如何破陈出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位教师苦苦探索的事情。但仍有不少教师走进了教学误区,这里笔者想简单地谈一下。
一、教学行为上的误区
。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
。问题设计简单,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而专题研究,学生则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搜集资料调查探究,但由于时间、精力的不够,再加上水平有限,自然研究的不够专详,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
,不顾史实。有些教师通过历史剧表演等形式设计教学,学生穿着古装衣服,说着现代的网络用语,忽视了对基本史实的尊重。
,不见效果。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
,不会深化。只见开头,不见结尾。学生讨论没有深度,机械罗列知识,教师没有明确的指导,学生讨论后教师没有点评,不能突出活动的意图和效果。
二、教师观念上的误区
教学形式中的误区源于教学设计中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教师教学设计观念上的误区有:没有了教案,做课件和编学案就是备课。教学目标只写在纸上,教学目标和课堂实施两张皮,没有整合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反思当做课堂小结,没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三、如何有效设计教学
。
分析课本,具体分析本节课在本章节的地位和作用。如《科举制的创立》不仅看到隋唐历代统治者发展科举制的举措,还有看到科举制对“繁荣与开放的隋唐”起了吸收人才、巩固统治、传播文化的作用。分析课标,如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要紧紧抓住“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作用。
。
分析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及具体学情,如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哪些,对本章节哪些地方感兴趣,哪里可能理解不了等等,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
目标制定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要具体、可操作、可测量,切忌出现错误。如达成目标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目标定得过大,难以在一节课上实现。
四、围绕重点难点,制定教学方式和手段
确立重点的原则是:本课内容在历史上的地位;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确定重点后,就要想办法围绕着重点补充材料、设计问题、组织活动。如讲经济特区时仅讲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但忽略了“特区的特在哪里,开放什么”这是不合适的。
确立难点的方法,由于人与人、班与班之间存在差异,难点应该有所不同,因此教学方式和手段应该也不同。
五、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取舍
要把历史讲得具体生动,使学生能够有所感悟,就需要有细节。从概念到概念、从道理到道理,空洞无物,是历史教学的大忌。如讲文化大革命如果补充大量红卫兵打砸抢烧,学生
对历史教学低效行为的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