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中国城中村
现状与未来
城市化的中国
城市化率是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
目前我国城市数量为668 座, 其中200 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15 个, 100~200 万人特大城市22 个。%。以目前的人口城市化速度,2011年城镇居民的比例将超过农村居民。
2011年末,%。% ,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6% 。
城中村
基本概念摘要:
城中村是指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原农村居住区域(包括土地、房屋等要素)、人员和社会关系等就地保留下来,没有有机参与新的城市经济分工和产业布局,仍是以土地及土地附着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初级关系(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聚落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仅指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城中村是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是随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30多年间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城市的建成面积迅速扩张造成的。
比较著名的城市如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城中村问题较为突出。
城中村在中国
城市
化
生产
方式
职业
结构
消费
行为
生活
方式
价值
理念
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已成为拉动中国巨大社会变迁的“三驾马车
半城市化”状态,即成为城市中的非农就业人口或常住人口,但难以像本地的非农户口居民那样分享到城市化带来的城镇居民的社会待遇,半城市化人口面临着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覆盖不足等困境。
城市化进程中迅速完成了世纪性的历史转变, 但是这种转变并没有使这些村落社区顺利地融入城市, 而是在众多因素的合力影响下演变成了城市中在短时期内无法彻底城市化的“孤岛”,即所谓的“城中村”.这些村落在其城市化链条的最后关键的一环上陷入了困境。
“城中村”中居民身份定位现象产生的原因
城中村: 城乡二元体制矛盾下畸形的发展产物。
其本身就是“一国两策”的产物。即“一个国家, 两类公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改革重心逐步转向城市经济, 在“效益优先”和“城市化”的大潮中, 却极大地弱化了“兼顾公平”和农村经济。受唯“GDP论”和“城市化”的影响, 各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本来就注定“增收困难”的农民雪上加霜,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城乡矛盾愈加尖锐。
农村人从一出生就从身份上被定位为“二等公民”, 与城市隔离开来。城市只属于那些出生于城市并拥有城市户口的人, 这是一个人为的不平等性。
人是生而平等,可是, 当人为制度化地把社会群体划分成一等公民和二等公民的身份时, 对人权和公平的漠视以及歧视性政策不可避免硬性地把这个整体分割成二元的社会组织形态。
人权
在人口构成上, 由于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暂住人口) 的混合构成, 形成了界限分明的社会群体,出现了社会分层现象。
, 而且高度集中的流动人口因为地缘、血缘、职业不同等原因, 又造成了社会群体细分现象, 出现了不同的“亚群体”。
管理模式
它必须接受城市政府的领导, 应当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下运行;
另一方面它属于农村社区, 在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必须执行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从而构成了管理体制的交叉性
城市化——城中村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