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三、半夏泻心汤.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三、半夏泻心汤
【方药】
半夏半升(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149)
【方解】
半夏、干姜—和胃降逆止呕—辛能散其结。
黄芩、黄连—泄热消痞—苦能泄其满。
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甘能补其虚。
【功效】泄热和中,降逆消痞
【主治】中虚热结,胃气壅滞之证
主症: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
副症:呕吐(干呕),肠鸣,下利,苔白或黄多滑腻,脉象濡或弦。
【临证思路】
本方在临床上上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凡因寒热错杂于中,损伤脾胃,导致中焦升降失司,证见心下痞闷,呕吐,肠鸣,下利,食欲不振者均可应用本方加减治疗。
本方可用于湿热中阻,胃气上逆之证。
现代报道本方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顽固性呕吐、慢性肠炎、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肝炎、痢疾、口腔溃疡等。凡证见心下痞满、时时呕逆、大便稀溏、肠鸣不适、苔薄白或淡黄、脉沉弦,皆可以本方为基本方,加减治之。
【医案】
(一)呕利痞案
张某某,男,素嗜酒。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拟方:
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凡4剂痊愈。(刘渡舟医案)
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二)反胃案
郑某某,男,32岁,1964年3月21日就诊。两年来不时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近来发作更频,每一、二日便呕吐一次。呕吐物除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腰痛,肢末欠温,大便尚可,小便清长,次数增多。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诊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治拟抑肝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
半夏、白皮参各9克,黄连、黄芩、干姜、吴萸各6克,炙草3克,大枣3枚。服4剂。
按语:本案反胃已久,显系脾胃虚寒,运化无权,通降失度而致。口淡、脘胀、肢末不温、溲清,脉沉细弱,乃一派虚寒之象,治宜温中补阳。然唇舌红、心中嘈杂、吐酸,又系内有郁火之征。总缘脾胃虚寒,膈间有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初诊以苦辛通胃之阳,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上热已除,倒逆之热渐缓,则宜专温其中下,故去苦寒之芩、连,加桂、附、术、骨脂、肉蔻以温中祛寒。
(三)不寐案
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口1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曰,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

三、半夏泻心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luyuw1
  • 文件大小423 KB
  • 时间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