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一、国债概述
(一)国债的含义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是中央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有借有还的原则,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从国内或国外筹集资金,而同有关各方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债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也是政府信用的一种主要形式。
国债一般是指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由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在我国,地方政府无权发行公债。
(二)国债的特征——同税收相比
:
完全自愿认购,否则,是国债的“异化”。
:
政府发债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信用行为
:
规模、期限、利率等都非常灵活的筹资方式
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国债的有偿性决定了国债的自愿性。
国债的有偿性和自愿性,又决定和要求发行上的灵活性。
国债的有偿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是统一的整体,只有同时具备三个特征,才能构成国债。
(三)国债与有关经济范畴的关系(1)
国债与私债
债权债务关系不同:债务主体不同;
债务主体在债权债务关系中地位不同。
信用担保不同:偿债信誉
3) 债券流动程度不同:与债务主体信用覆盖范围成正比。
(三)国债与有关经济范畴的关系(2)
:
(1)主体不同
(2)目的不同
(3)资金运动方式不同
(四)国债的产生和发展
国债制度是在私债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封建社会真正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主张:“廉价政府”。他不主张国家大规模发行国债。
20世纪30年代(即1929~1933年),在1929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为了延缓和克服经济危机的的危害,凯恩斯学派的出现并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来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以刺激有效需求,由此产生的巨大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来解决。国债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迅速发展。
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一1958年。发行了几亿元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不到1%.
第二阶段:1958—1980年。我衡的思想,“一无内债,二无外债”的无债阶段;即便有赤字,规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
第三阶段:1981年一1993年。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经济建设资金,我国于1981年恢复均发行量为198亿元,累计发行量为2106亿元稳。
第四阶段:1994年一1997年。由于国家预算体制改革,不再允许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赤字而改为发行国债,加之过于集中的还本付息,国债发行量呈现较大增幅。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为拉动内需和应对亚洲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陡升,,%。2003年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355亿元,创下国债发行总量的新高。2005年,。2006年为8883亿元。,,同比增164%。 .
二、国债的分类
1、按照发行的区域为标准分类
2、按照偿还期限为标准分类
3、按照债券是否流通为标准分类
4、按照利率情况为标准分类
5、按照借债的方法为标准分类
6、按照计量单位为标准分类
7、按照债务凭证为标准分类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