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明清紫禁城的几场大火.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明清紫禁城的几场大火
萨苏
我国古建筑绝大多数是木结构,它最大的灾难是火灾。在明、清两代,曾有过几次毁灭性的火灾记录。
第一次“天火”
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初步建成,明永乐皇帝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转年正月元旦,朱棣在奉天殿接受朝贺。不料刚过了四个月,这座金銮宝殿便发生火灾,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被烧光了。这件事引起全国震动,使朱棣非常狼狈,只好下诏“求直言”。当时的御史邹缉在《奉天殿灾疏》中,也流露出对这场火灾的恐惧,他说:“民以百万之众,终岁在宫服役。”结果一旦化为焦土,重建不知要花费多大代价(明《经世文编》);甚至还有一些臣子主张把首都迁回南京。这个意见使朱棣勃然大怒,为此杀了一个主事肖议,说是:当初决定在北京建都,本来是“群臣合议”商量好了的,为什么又要迁都?由此看来,诏求直言只是个形式,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皇宫损失之惨重了。
这次火灾后,隔了二十多年,到正统六年(1441年)冬十月才重新建成三大殿。
第二次大火
第二次皇宫大火发生在嘉靖三十六年夏(1557年),“奉天、谨身、华盖三殿灾”,延烧奉天门、左右顺门、午门外左右廊。这次大火后,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才重新建成,改名皇极、中极、建极三殿。
嘉靖号称“盛明”,营建也最多。但这次火灾在明史上却是最厉害的一次。这位皇帝崇信道教,在宫廷内营建了大高玄殿、雷坛等道教庙宇,可是他所供奉的玄天大帝和雷神并没有帮了他什么忙,这次火灾反而把外朝的主要部分都烧光了,使这位皇帝只好在文华殿坐朝。
这次火灾损失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仅打扫火焦就动用了军工三万人,每天“寅入酉出”(晨三时到下午七时),并徵用了民间小车五千辆作运载工具(见陈继儒《见闻录》——《宝颜堂秘籍》)。
在失火的当年,嘉靖帝决定先把午门重建起来,第一件事是筹款:“议准户、兵、工三部各予处银三十万两,以备兴作。差御史四员,查解节年拖欠工部料银;仍准开例行各抚、按取赃罚款及缺官柴薪解用;决敕两京料道官清查各监、局、库、厂,收贮各省年例物料解用。”(明《会典》)看来,除向各部要钱之外,还向各省的巡抚、按察催促拖欠的料银,甚至连缺额官吏的薪金也动用了。
除此而外,还微集了大量军工和民工,“停止各处工作,其工役照先年营造乾清等宫例,用各营军及班军、锦衣卫等空闲军士,如不敷用,则北直隶及河南府近州县,量县大小,签派大役,差府佐官押送在役……。”
嘉靖一朝的频繁营建,是最残酷的扰民项目之一。由于屡次搜刮民财,加重赋税,徵集民工和工匠,曾经使各地发生“逃户”。御史刘魁为了进谏,事先买好棺材,然后上奏章说:“……内帑所积几何?岁入几何?一役之费动至亿万,土木衣文绣,匠作班朱紫,道教之流拟于宫禁,国用已耗,民力已竭……。”嘉靖不仅不听,反而大怒,把这位御史打了一顿“廷杖”,并把他下到“诏狱”(见《明史·刘魁传》)。这位刘御史所谏还是火灾以前的事。那么,三殿火灾以后的搜刮就更厉害了。《明史·张汉卿传》所引的一封奏章中流露过当时搜刮的情况:“……今天下一岁之供,不给一岁之用,加以水旱频仍,物力殚屈……,而中官梁栋等奏营造缺珠宝,是欲括户部之银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今东南氵存饥,民至骨肉相食,而搜刮之令频行……。”这就是嘉靖朝掠夺民财的写照。
尤其可

明清紫禁城的几场大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