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
第一章
城市形成的动力: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使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于是奴隶社会初期产生了城市。
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分:大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20万以上)、小城市(20万以下)
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
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分: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后期阶段(70-90%)
城市化发生发展的动力:农业发展(初始动力)、工业化(根本动力)、第三产业(后续动力)
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伊里尔·沙里宁。把大城市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成为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广亩城:1932年赖特。把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极致,每户一英亩用地,依靠高速公路相互联系。
雅典宪章:1933年。城市规划的出发点是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观。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马丘比丘宪章:1978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根本依据。指出《雅典宪章》将城市进行功能分区,牺牲城市的有机联系,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并努力实现保证生活基本质量和与自然协调。
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
城市规划的任务: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干预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来实现的。
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并通过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划,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5年。
城市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即通过依法行政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制定的规划逐步变为现实。城市规划的实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是政府的职能,也涉及到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
城市规划实施的社会机制是指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服从城市规划、监督城市规划实施的制度安排。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老龄化社会:
城市景观构成要素:自然因素、人文景观要素、心理感知要素。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按基址分类: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中国古典园林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按地理位置分类:北方园林、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德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
古巴比伦“悬园”:公元前7世纪空中花园。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造园:山地台式园林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勒·诺特尔。凡尔赛宫、孚·勒维贡府邸、香堤利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威廉·肯特。朗斯洛特·布朗。邱园。自然、开阔、草原、诗情画意、生态。
伊斯兰园林:阿尔罕布拉宫、泰姬陵。
日本园林:属于东方园林体系,深受桌文化的影响。分为:筑山庭、茶庭、平庭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
⑴生成期(殷、周、秦、汉):—西汉上林苑中的建章宫;:园、囿、台;: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⑵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山水画应运而生,再现自然美的山水业发展起来。
⑶全盛期(隋、唐):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成型,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以诗入园、因画成景的做法已见端倪,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文人园林兴起。
⑷成熟前期(两宋)
⑸成熟后期(元、明、清)
西方现代园林代表人物及理论:
⑴唐纳德:英国。1938年《现代景观中的园林》。1935年本特利树林
⑵托马斯·丘奇:美
重庆二级风景园林师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