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本,融合两味,.doc心中有“本”,融合两“味”,
——浅谈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
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孙红波
【摘要】科普性说明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为数不少,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提高阅读能力。为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应沉入文本,通过理文脉、品语言潜心挖掘其语文味, 同时应以学生为本,通过质疑、拓展、迁移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关键词】文本生本语文味情趣味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科普类说明文,如《月球之谜》《太阳》《蝙蝠和雷达》等。这些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提高阅读能力等重要功能,为的是培养新一代公民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觉得这类课文没什么好教的,无非是掌握几个科学知识点,往往教师教得随意,学生学得无趣。如何实现科普说明文承载的诸多功能?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本”,融合两“味”。
沉入文本,挖掘“语味”
科普类说明文有其独特的长处:内容丰富科学性强,层次井然有序,过渡连贯缜密,语言精确简炼,说明方法灵活多样。作为教师,应沉入文本,努力挖掘其蕴含的“语味”,才能有的放矢,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实践。
静思默想理文脉
小学阶段的科普类说明文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一般都纲举目张,条理清晰。针对这一文本特点,教师要搬开“问答式”这座教学大山,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浸润于语言文字当中,静思默想,采用批注、填表格等形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概括文意的能力。如有位名师教学《鲸》第一自然段,感受鲸“大”这一特点后,板书:一大、二、三、。请学生自读其余的课文,用简洁的语言给每段话写小标题,并主动写到黑板上
。学生默默地读书,静静地思考。五六分钟后,一部分学生离座上黑板书写小标题。然后师生逐个讨论这些小标题是否合适。
师:第二段中,一个是“变化”,一个是“进化”,哪一个好?为什么?
生:“进化”好。因为“鲸”原来是生长在陆地上的,“进化”是慢慢地演变过来的,“进化”的程度深一点,要经过很长时间。
师:你说出了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地点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了不起!我也选“进化”。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合适的小标题后,教师请学生看看小标题,再看看教师板书的数字,学生发现可以把第4、5、6、7自然段合为一段——讲鲸的生活习性。
在以上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结构严谨、思路明晰的特点,让学生沉入文本,静思默想,自己概括,自己辨析,从而理清文章脉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从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既读懂了文本,又享受了自读自悟带来的阅读成功感。
多方对话品语言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简炼。学生对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有一定的欣赏能力,但对“准确、简炼”之美却缺乏情感体验,往往会孰视无睹。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不同形式的对话,反复涵泳和体味。如《蝙蝠和雷达》一文中对三次试验的描写语言简炼准确,详略得当。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之美呢?有位教师就采用了多方对话的形式,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这个目标。首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概括的语言填写试验单。在具体指导“试验1”的填写后,让学生再与文本对话,填写后两次试验单。接着,老师展示了学生的两份作业:
第一份:
心中有本,融合两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